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令人羡慕,真如书中浪漫吗,邻居:谎言
引言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三毛”,真名陈平,是一个让许多与他同时代大作家都无法简单概括其思想和作品的“奇女子”。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的话,三毛的思想超脱,其所创作的散文作品蕴含异国情调,文笔平实浪漫而又独具风韵,字里行间透露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愫。
少年时代读三毛,觉得未来可期,纯洁的爱情至死不渝。但后来读三毛,仿佛看清了人生一般,觉得故事的本身可能并不是三毛笔下这般的灵动 ,而是粉饰过后的理想的一种状态。他的邻居甚至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三毛出生于南京,自小随父母从内地迁往台湾,幼年时便沉迷读书,饱读诗书,但她的童年却一直在自闭症的困扰中度过。初中时三毛的数学不好,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努力学习,连续几次拿到了数学满分。但老师却认为她在作弊,于是故意刁难她。
无法理解老师行为的三毛在初二休学。在父母的培育下,她练就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并和三位老师学习了画画。十六岁那年,从第一篇散文《惑》开始,三毛打开了内心与世界沟通的大门。后来旅行中的三毛在书中写道,自己遇到荷西的地方是自己进修的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当时的荷西是只一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在一次派对上,年小八岁的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后来荷西为了见三毛还没少逃过课。
在三毛即将去向更远地方流浪的时候 ,荷西借着一次机会深情地对三毛说:“你等我六年好吗?完成四年大学两年兵役我就娶你。 ”三毛听完却异常害怕地说:“你不可以来缠我,你来缠的话,我是会怕的。”于是二人在大雪纷飞的马德里大街相互告别。
三毛又踏上了她的找寻心灵救赎的旅程。然而,命运弄人,三毛旅行,创作期间的几段恋爱都十分坎坷。先是被一位已经有妻子的台湾画家的才华所蒙骗,答应了他交往的请求,但得知真相后的三毛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本以为找到了可以终身托付的人,一位德国籍教授,但正当两人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教授却因心脏病与世长辞。这段经历让三毛久久不能走出。
有缘人自会再见。在这个人生低谷的时刻,荷西悄然地出现了。时隔六年,荷西早已变得成熟稳重风度翩翩,但他的心里一直装着三毛。荷西再次表明自己想要照顾三毛一辈子,但三毛说表示,她心已碎,无需拾起。荷西却一往而深的坚定的想治愈三毛的心灵。
一次偶然看杂志的时候,三毛发现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照片,她预感这个地方轮回里与自己产生过深厚的感情,于是萌生了去撒哈拉的大沙漠流浪的想法。荷西表示自己愿意追随三毛的脚步浪迹天涯。
在三毛充满诗意却又平实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生活的很多小细节。即使物质上二人只能勉强度日,但两个人超脱的爱情却让一切都变得十分充实甜蜜。 奈何世事难料,荷西的生命在一次事故中 永远定格在了28岁,两个人的爱情如是。这让三毛的世界彻底崩塌了。他在父母的规劝下回到了台湾。三毛后来悲伤过度导致神经疾病,并且又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最终在医院里自缢,年仅48岁。
很多读者痴迷于三毛的原因是他笔下描绘的与大胡子男人荷西的异国爱情故事。浪漫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无拘无束浪迹天涯而不拘泥于世俗的物质问题。事实上,三毛的作品,特别是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便是她异国所见所闻的记叙,也是她对自己情感道路的记叙。与荷西纵情相爱的时日里,三毛的文章额比浪漫,欢喜所占据。而读者们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与三毛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在享受这段浪漫至极的爱情。即便是遇到沙漠中百年一遇的大风暴,她也可以在单一枯燥的世界里找到生活的灵感。然而,这种让读者置身其中的爱情生活记叙自荷西死后一去不复返,三毛的文字不再有甜美的笑容蕴含其中,取而代之的只是深不见底的悲伤,恰如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丧夫后一般的凄清悲凉。
结语
三毛是个纯情的人,在她的观念下,不容不得半点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抢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生活,并且明白的活着。也许我们认为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令人叹息,但是我们确知,她在直面她的命运,她在勇敢的飞翔。
参考文献: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撒哈拉的故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