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讨伐司马懿,为何会失败?因为王凌火力打偏了
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诛杀董卓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贾诩的煽动下,率军杀入京师,杀了王允全家,王凌和兄长因为年少,身手敏捷,翻出城墙逃走了。
后来,曹操遇到犯法被收押的王凌,询问得知王凌是王允的侄子,便征召王凌出来做官,而后,王凌便一直追随曹操,为曹魏效力。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灭其三族,激怒了时任太尉的王凌。
王凌联合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准备起兵讨伐司马懿,同时,王凌认为曹芳昏庸软弱,准备另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皇帝。
然而,讨伐司马懿的军事行动还没开始,令狐愚便病死了,王凌折去了一条臂膀,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偏偏这个时候,令狐愚的一个幕僚叫杨康,在京城汇报工作,他趁机向司徒高柔告密,将王凌和令狐愚的计划全盘托出。
高柔得知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向太傅司马懿报告,司马懿闻听,沉着镇定,因为没有具体的证据,司马懿便封锁消息,装作不知,然后派亲信黄华去任兖州刺史,以防王凌。
而王凌对于杨康向高柔及司马懿告密的事情,一无所知,他依然按计划行事,寻找机会。
而这时司马懿已经开始准备,同时织好了一张大网,向王凌张开,只等到时收网了。
嘉平三年(251年)春,王凌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东吴派兵封锁了涂水,王凌以抵抗吴军为名,要求调动扬州的部队,准备起事。
司马懿知道王凌的企图,便没有答应王凌调兵的请求。王凌于是便联合新任兖州刺史黄华,说明想废掉曹芳,另立曹彪为帝,并讨伐司马懿,黄华立即将王凌的图谋密告司马懿。
《三国志 王凌传》记载: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司马懿得知情况,便决定收网了。
司马懿亲率数万大军从水路讨伐王凌,他先下了一道赦令,赦王凌无罪,然后,写信告知王凌,同时,突然率大军抵达王凌的驻地。
王凌知道势单力孤,外甥令狐愚死了,他没有了支持者,无奈乘船出来,让人把自己捆绑起来,向司马懿谢罪,同时,派人交出了印绶和节钺。
司马懿派人将王凌的绳子解开,同时送还了王凌的印绶和节钺。
王凌见到司马懿的大船,对司马懿说:“如果我有罪,公可以用半片竹简将我召回,何苦亲率大军前来呢?”
司马懿对王凌说:“君非折简之客啊!”
王凌大喊道:“太傅对不起我!”
司马懿说:“我宁愿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朝廷。”随即下令,将王凌押走。
司马懿派步骑兵六百人,押送王凌回京城洛阳。
在半路上,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钉子,试探司马懿的态度,司马懿便派人给了他钉子,王凌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
路过贾逵的祠堂,王凌大喊道:“贾梁道,只有你知道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啊!”
这就是“王凌呼庙”典故的由来。
贾逵字梁道,他是贾充的父亲,贾逵一生忠于曹魏,却没想到生出贾充这个为司马氏效力,弑杀魏国皇帝曹髦的好儿子,贾逵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吐血。
被押送到项城时,万念俱灰的王凌把以前的属下都找来,对他们说:“没想到,我王凌快八十岁了,居然身败名裂了。”说完,服毒自杀了。
《三国志 王凌传》记载:凌至项,饮药死。
王凌死后,司马懿仍没放过王凌,下令将王凌和令狐愚暴尸三日,另外,将图谋政变的参与者全部诛灭三族,同时,还将楚王曹彪赐死。
就这样,太尉王凌讨伐司马懿的行动失败了。
王凌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王凌将目标搞错了,不应该提出废立皇帝,这明显是造反,而不是讨伐司马懿。王凌将火力打偏了,因此,得不到拥护曹魏政权者的支持。
其二,兖州刺史令狐愚病死,让王凌失去了一个有力的支持者,孤掌难鸣。只有令狐愚是铁心支持王凌的,是最可靠的。
其三,王凌准备讨伐司马懿的计划,轻易外泄,保密工作没做好,这是王凌的一大疏忽,做事不密,肯定很难成功。
参考资料:《三国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