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关于历史上悬殊最大的战役,你了解多少?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弱胜强的战役,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而很少人知道这场强弱悬殊最大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公元383年5月,荆州刺史桓冲率十万荆州兵北上伐前秦进攻襄阳,牵制前秦军,阻隔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前秦水军,减轻长江下游地区前秦对东晋的压力。8月,苻坚亲自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3万羽林郎南下。同时,他又派梓潼太守裴元略率领7万水军从巴蜀顺流而下,直逼建康。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同年10月,苻融所部攻克寿阳,擒获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攻打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秦军,秦军败战,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地横渡淮河逃命。,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洛涧大捷之后,晋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谢石立刻率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和苻融登上寿春城头,遥望淝水彼岸的晋军,但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此时的符坚骄傲的心态有所收敛,便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强大的劲旅,你怎么说他们是弱军呢?"("草木皆兵"的成语即是出自于此。)
苻坚在五胡时代的几位皇帝中,算是比较有做为的。公元357年他夺得帝位,此后,他重用汉人王猛辅佐,废除苛政,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加强军备,从370到376年之间,前秦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了北方,国势一时大振。在王猛去逝之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南侵并非易事。但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却嗤之以鼻,认为自己拥有百万大军,区区长江不足为惧,长江南岸的几万晋军又如何能与自己相抗衡,因此才有这段后来被称之为"投鞭断流"的骄傲言论。也就是这样的性格,才有了淝水之战的失败。
淝水之战的过程极其简单。前秦军高歌猛进,一举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此时的苻坚玩起当初曹操在荆州写信劝降孙权一样的把戏,派出东晋降将朱序去东晋大营向主将谢玄劝降。不料朱序是个卧底,跑去通风报信,叫谢玄抓紧时间狠狠打击前秦的先头部队,一战功成。
想的倒是挺好,但执行起来就出了大问题。数十万大军的指挥调度极为复杂。当后退的命令下达后,这支多民族多部落组成的部队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形。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只能靠传令兵口口相传。先头部队一撤,对面的晋军赶紧渡水冲锋。前秦部队的主动后撤变成溃败了。前秦的主将苻融骑着马想压住阵脚,却被撤退的士兵撞到马下,一场纷乱中,苻融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帅,秦兵群龙无首,前锋的溃逃引发后方部队的惊慌。而后面的部队还来不及组织防御,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前秦部队彻底乱了,随后晋军全力出击,秦军兵败如山倒,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秦军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淝水一役,前秦军队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当初苻坚以"投鞭断流"的豪语兴师南侵,没想到却落得"风声鹤唳"的慌军溃逃而归。就这样,号称的百万大军倾刻间灰飞烟灭。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鲜卑慕容垂乘乱而起,在东方建立了后燕政权。苻坚逃出长安后,被羌族首领姚苌所获,并于385年10月16日被杀。趁前秦乱亡,羌族首领姚苌乘机在秦陇地区建立后秦政权,建都长安。直到439年,北魏拓跋部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