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晓彤」,被爸爸骂上热搜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9-30 亲子成长 阅读: 187
摘要: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你们看关晓彤新剧《二十不惑2》了吗? 最近太火了,收视口碑齐飞,我被同事安利之后,几集看下来,实在太上头了! 剧情真实,台词接地气,把当代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亲情、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难怪被网友称作“互联网嘴替剧”。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晓彤饰演的梁爽,被爸爸骂哭的场景。 弹幕全都是“简直和我爸妈一模一样”。 梁爽做主播,被误解网暴,公司要跟她解约。 在如此艰难的时刻,爸爸从外地赶了过来。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你们看关晓彤新剧《二十不惑2》了吗?

最近太火了,收视口碑齐飞,我被同事安利之后,几集看下来,实在太上头了!

剧情真实,台词接地气,把当代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亲情、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难怪被网友称作“互联网嘴替剧”。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晓彤饰演的梁爽,被爸爸骂哭的场景。

弹幕全都是“简直和我爸妈一模一样”。

梁爽做主播,被误解网暴,公司要跟她解约。

在如此艰难的时刻,爸爸从外地赶了过来。

原本以为爸爸是来帮自己的,却没想到爸爸一口咬定是自己错了。

还掏出一套“紫砂壶”,让她给领导送礼道歉。

梁爽不肯,可爸爸根本不听她的解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你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永远认为自己没错;

你现在就是骄傲了,飘了;

你如果是这样的态度,还是别干主播了,早晚有一天,你还得跌下来。

心疼梁爽。

任何人在这种脆弱无助的时刻,最需要的一定是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埋怨。

记得第一部,梁爽放寒假回家,进门第一顿饭,就挨了老爸一顿教育。

“吃饭,就别玩手机了,有什么好看的。”

“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在家里要有家里的规矩。”

“你身上穿的什么衣服,人家别的姑娘夏天穿的,都比你现在穿得多。”

一家人刚团聚,就搞得不欢而散。

“为什么我爸总这样啊,永远不站在我这边,永远在说我,否定我,轻易的否定。我不求他感同身受,但起码的信任呢?”

后来,爸爸掏出一张存折,说是存了25年的嫁妆,让女儿随意支配,帮她度过难关。

网友总结这类父母的特点是:

一边喂你饭,一边抽你巴掌。

多少父母,明明心里爱着孩子,却不会好好说话。

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变得逆反,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呢?

下面我们从3个比较常见的具体场景,来分析一下原因。

怎么别人可以,就你不行?

你看人家谁谁谁......

综艺《少年说》中,女孩袁璟颐声嘶力竭地哭诉:

“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原来,她有个常年考全校第一的学霸闺蜜。

而她的妈妈,总是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

甚至经常讽刺袁璟颐,你学习这么差,为什么她还会和你做朋友?

其实,袁璟颐在班里也算名列前茅,人缘口碑极佳。

可妈妈的解释,没有解开她的心结,反而让她更崩溃了:

我觉得你的性格,不打击,容易飘。

这或许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夸“别人家的孩子”,不等于厌烦自家孩子。

而是希望孩子“见贤思齐”,向更优秀的人学习。

同时鞭策孩子,不要因为一点进步,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

可袁璟颐的回应,也映射了大多数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真的不喜欢激将法。”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渴望父母的肯定,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可是,当他们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内心就会产生怀疑:

难道不够优秀,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吗?

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吗?

为了考验父母的爱,孩子可能会“破罐破摔”。

如果父母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大概率会觉得,原来父母不喜欢真实的自己,从而陷入“低自尊、低评价”状态中。

要么,他们会假装迎合,用虚假形象讨好父母;

要么,他们会远离关系,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

更何况,比较是双向的。有别人家的孩子,就意味着有别人家的父母。

孩子如果做出反问呢?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当然,引导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

只是,我们更应该教会他们,和自己赛跑。

比如,激励孩子,我们可以用比较过去,展望未来的方式:

“你的英文发音比原来更标准了,真棒。”

“这次考试某某科目有点马虎,没关系,以后注意就好了。”

我们无需让孩子活在别人的经验和比较中,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的评价体系。

因为教育,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

你这个没良心的/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父母不分理由地骂孩子是白眼狼,是怎样的体验?

网友们分享的故事,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江寻知:

我想考市里的老师,父母骂我是白眼狼,说以后生病没人管,可我家到市中心,不过40分钟的路程;

@keke:

我不爱吃鸡蛋,可妈妈总是剥好硬塞给我,只要反抗,她就会说我是个没良心的。

@程一:

冰箱还剩一瓶汽水,我问妈妈喝不喝,她说不喝,我才打开。结果她骂我是白眼狼,吃喝都不顾及别人。

@乐乐:

成绩稍微退步几名,爸妈就会说,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不如死了算了!

@心语:

爸爸叮嘱我要去陪奶奶打针,我低头看了一眼手机信息,就被扣上了不孝顺,没良心的帽子。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类似情境的确窒息。

不过,我同样能理解,父母的口是心非。

骂孩子“白眼狼”,很多时候,并不是发自真心,而是出于“亲密”的目的。

拿上面的父母来说。

或许,他们只是希望常常见到孩子,想多给孩子补充营养,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对自己的关心。

但却在无形中,用愧疚感强制捆绑了孩子。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付出型亲情绑架”: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不听话、不懂感恩,白养你了。

这会让孩子一方面内疚父母的付出,另一方面又愤怒父母的控制和索取。

甚至把父母的爱,看成是一种“投资”。

“难道父母养我,只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吗?”

孩子会在这种道德亏欠感中,消磨掉对父母的爱。

结果,就像某个匿名网友说的:

感谢你们的“夸赞”,一次又一次让我成为了你们眼中的“白眼狼”。

这绝对不是父母的初衷吧?

那父母应该怎么正确表达“亲密需求”呢?

总结为一点,向孩子传达爱,而非要求,切忌口是心非。

拿故事一举例,父母其实可以这样说:

女儿,爸妈很舍不得你,但你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空希望你能多回来看看我们。

爱才能唤醒爱,理解才能换来理解。

有研究表明,让孩子在没有亏欠感、牺牲感的状态下成长,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关注周围人的感受。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付出,至少要让先他们感受到自尊的能量。

我就知道你做不到/你就是xxx

心理学作家李雪曾在书中《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妈妈对自己的评价:

你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

你就是不招人喜欢;

你就是性格不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被妈妈的主观意识控制着。

觉得自己学习不行,没有人会喜欢自己,严重影响了成绩和社交。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习惯性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首先,这可能源于一种自我否定。

比如,有的父母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正面评价。

他们的内心,一直处于自卑、匮乏的状态。

没有爱,自然很难付出爱。

其次,也可能源于责任规避。

这种“贴标签”,本质是一种粗暴单一的归因方式。

你不好,是你的问题,与我无关。

父母完全忽略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而责任割裂,会加剧孩子对父母的陌生感、不信任感。

并且,父母给孩子“贴标签”,往往会成为现实。

正如“罗森塔尔效应”所证实的: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判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且通常会奏效。

比如,经常被父母说不诚实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变得虚伪;

经常被父母说笨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经常被父母说害羞胆小的孩子,长大后真的成为社恐患者......

权威期待,有着命运一般的力量。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之后,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孩子为了回避权威导致的屈辱感,可能会朝相反的方向努力。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在于:

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去出发,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

父母常常忘记,孩子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因此,父母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心理。

更何况,随意评判,会暴露无知。

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了解我,还把观点强加于我。

于是,加剧了逆反和防御心理。

当然,父母焦虑孩子的成长,我感同身受。但前提是,孩子需要先被我们“理解和看见”。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妈妈发现孩子总是很难融入集体,担心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

但她没有直接跟孩子说,你太胆小了。

而是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不太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呢?

孩子给了妈妈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我想先观察,看看更适合跟谁成为好朋友。

看,孩子不是社恐,也不是胆小,只是“宁缺毋滥”。

父母的评判推理,不一定是孩子的事实。

《非暴力沟通》中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不好好说话,可能会内化为孩子痛苦的声音。

而且,这也是自身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有句话说,真正的爱,是认同和尊重。

爱本身没错。但我们不能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

最后,希望父母能够明白:

学会好好说话,是通往真爱之路的必修课。

你们每一个脱口而出的当下,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未来。

亲子关系,也要谨言慎行。

其他相关
《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片名,确实过家家

《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片名,确实过家家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如果你拥有读心术,你会怎么利用这特意功能呢?无论是爽剧短视频,还是奇思妙想网文小说,大多数故事的处理基本上都是充分必要的夸张。然而,如果你是个小朋友呢?而且是个不断被抛弃的孤儿呢?剧场版《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的故事出发点,便是一个五岁的萝莉。阿尼亚拥有的不仅是读心术,更是由此带来的更多重的希望、痛苦和恐惧。大河内一楼编剧、片桐崇导演的本片,对于没有看过电视剧版的观众也是很友好,电影极其迅速的在片头交代了“间谍过家家”的含义。父亲劳埃德是邦德一样的特工,母亲约尔是黑寡妇一般的杀手,而他们却是彼此不知道对方身份(别问为什么),只有领养的女儿阿尼亚洞悉一切,嗯,还有一条狗,这便是福杰虚假家庭的全部。...
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

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4 阅读: 2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是所说的家风。家训家规也就是古时一个家族的家法。先晒晒我家的家规: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规的载体。...
李亚鹏:从靠女人上位到直播卖惨,究竟经历了什么?

李亚鹏:从靠女人上位到直播卖惨,究竟经历了什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4 阅读: 2
近日,李亚鹏登上了热搜,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这一次,他却引发了一场群嘲,因为他在直播中展现出的“卖惨”行为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无奈。曾经红遍全国的一线明星,如今却在网上“乞讨”,这种转变确实让人觉得魔幻。...
苏州吴州医院儿科:多动症儿童有什么治疗方法吗?家长如何在日常中帮助孩子?

苏州吴州医院儿科:多动症儿童有什么治疗方法吗?家长如何在日常中帮助孩子?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1 阅读: 2
今天的你 星标我了咩 ...
不管你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管你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7 阅读: 2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在当今社会,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不管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这种情况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扰和无助,甚至有时候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为孩子成长搭建阶梯

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为孩子成长搭建阶梯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8 阅读: 2
基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给大家推荐48部阶梯教育电影,期望通过电影的力量、教育和文化的力量,为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指出: 儿童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成长的危机,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