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为何要发动北伐战争?有多少势力参与了这场战争?
北伐表面上是主义之争,但实质上就是一场拳王(统治权)争霸赛。
参战各方都声称是代表人民利益,其实只有共产党才是代表人民利益。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是要有一个权威,一个大家都服从的权威,不然天下就要大乱,人民就要遭殃。用古话说,叫做“国不可一日无君”。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君自然是清朝皇帝。
清廷倒台后,袁世凯控制了全国局势,但袁世凯也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威;因为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国民党,是不甘心看到革命果实让袁世凯窃取的。
而且袁世凯是大清的马仔,各路诸侯也是大清的马仔,他们个个都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大家各怀鬼胎,对袁世凯的服从不是心服口服的。
这种微妙的关系,决定了袁世凯对中国的统治是不牢靠的是危机四伏的。
但袁世凯对此没有清醒认识,反而产生了“舍我其谁”的错觉,用倒行逆施、自取灭亡,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袁世凯一死,潘多拉的魔盒正式打开,因为中国连名义上能够让大家臣服的领袖都没有了,谁也不服谁,谁都对帝王宝座跃跃欲试,谁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问鼎中原的真命天子。
于是一场争夺中国最高统治权的大戏开幕了,这场大戏的男一号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资历很浅,在大清王朝没有担任一官半职北伐战争时间,在大清遗老遗少中,没有什么威望和人脉。
但这也是他的优势,因为这是他号召天下的资本。何况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是辛亥革命领导者,是帝制的终结者。
孙中山去世,给蒋介石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让他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占据舞台的重要位置。
蒋中正的嫡系部队黄埔军,有朝气、有知识、有信仰、有献身精神,那些人多势众却是为了军饷参军的军阀部队跟蒋介石的部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而且蒋介石显示出超人的组织能力,把粤军、滇军、湘军、桂军等7支军阀部队,整合到自己的旗下。
这些部队的首领虽然脑后都长着反骨,但至少在那时候是服从国民党的。
当时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部队统共只有10万,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就有20万,加上孙传芳的20多万军队,奉系的20多万军队,总兵力在70万左右。
翻遍中国历史,也没有看到兵力如此悬殊的大战。
但北伐军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军阀的部队老气横秋,没有活力。俗话说老虎不能发威的时候,跟病猫无异。
就这样,在1926年7月9日,北伐军10万头初生牛犊出师北伐,他们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向70万只病猫发起了进攻。
北伐军的总司令,是时年39岁的蒋介石;总参谋长,是时年41岁的李济深,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当年只有33岁;可谓是英气勃发,充满活力。
北伐军的各军军长,有四个军长年龄不到40岁,一军何应钦36岁,七军李宗仁35岁,八军唐生智36岁,三军朱培德38岁;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六军军长程潜,都是四十出头。
而奉系和直系的掌门人吴佩孚和张作霖都是五十多的人了,一方是朝气蓬勃,一方是腐朽没落;一方代表着正义,一方代表着反动;两种力量较量,谁胜谁负,可想而知。
北伐军第一个交战的对手是盘踞在湖南、湖北的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
这时候的吴佩孚,虽然是日落西山,在二次直奉大战中失利了,但吴佩孚依旧手握重兵,旗下有20万军队。吴佩孚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信心满满,觉得打败这些娃娃指挥的北伐军不在话下。
但是双方先后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交手之后,吴军这些军纪散漫的乌合之众马上就原形毕露,一触即溃。
吴佩孚这个军阀里的大哥大,不幸被北伐军打回了原形,成为地道的配角,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往河南。
吴佩孚被打趴下之后,接下来迎战的是有五省联军统帅之称的孙传芳,也是直系军阀,控制着东南五省,是北洋军阀后期实力最强大的一支。这时候的孙传芳,军队也有20多万,财力也比较雄厚。北伐军打败了吴佩孚,矛头直指孙传芳。北伐军经过苦战,在同年11月打垮了孙传芳江西的主力,盘踞在福建、江西的军阀向北伐军投降。
接下来北伐军乘胜追击,把目标对准了奉系军队。
在各路军阀中,奉系名头最响,兵力最多,装备最好,还有日本人撑腰。但偏偏奉系的战斗力最差。原因就是军队的班底就是土匪响马和大烟鬼。
郭松龄在奉系的时候,奉系变成了训练有素的部队,但郭松龄反叛张作霖被杀后,奉系又变成一群草包。张作霖虽然在冯玉祥倒戈的情况下,进了北京,而且还在1927年6月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俨然成为中国的皇帝。
1928年初,蒋介石亲自指挥北伐军北上。冯玉祥、阎锡山也加入到北伐军队伍中,直逼京、津。
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非常识相,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退回关内。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北伐战争时间,宣布效忠国民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拳王争霸赛蒋介石大获全胜。
补充一点,除了以上三位军阀外,还有盘踞山东的张宗昌也有十余万兵力,是奉系的分支,此人也是个混账透顶、作恶多端的军阀,山东人民对其恨之入骨。1928年4月,张宗昌在四面楚歌中率领部队逃出山东,后来流亡日本,从此一蹶不振。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