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营建诗意栖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解读国风国潮)
图为福建省福州市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图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农民新居。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也应接续中华文化根脉,给人们以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这是摆在中国建筑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建筑形式创新迭代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建筑与地域特征、文化传统的关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坚定文化自信、再造“华夏意匠”,已成为越来越多当代中国建筑师自觉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东梓关村农民新居,如今已是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几年前,出于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和改善居住环境的考虑,当地政府对富春江沿岸回迁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筑师孟凡浩设计的这组民居聚落甫一亮相,就因其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风貌酷似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而“刷屏”。东梓关村也因这片“最美回迁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掀起了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热。
东梓关建筑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契合了人们心底对中国式诗意栖居的憧憬与想象。的确,中国人千百年来营宅造园,重视的不只是可供容身的物质环境,更是赖以安心的意义空间。世易时移,传统建筑形式已很难适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也应接续中华文化根脉,给人们以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这是摆在中国建筑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东梓关村并非个例。在当下的城乡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渐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当代中国建筑既不能食古不化,简单套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也不能流于形式,肤浅拼贴符号;更不能闭门造车,远离当下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近年来,国内建筑领域涌现出一批形式现代又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在不同维度上对建筑设计的文化表达进行创新探索。
打通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
40年前,建筑学界的经典之作――李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