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帽舞,让传承基地和基层儿童学学象帽舞
象帽舞,舞出汪清精气神儿
什么是象帽舞?
——一条彩带缀在帽顶,随着表演者颈部及身体的不停动作,彩带以头部为中心不断勾勒出一个个动态圆环,如同环绕在人周身一道道彩色的光,动感又飘逸,优美又坚定。
象帽舞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最突出的标志之一,它鲜明地表现着朝鲜族文化中典型的曲线美,要求表演者具有极扎实的舞蹈功底,也是朝鲜族人民欢庆丰收、欢度节日的必备项目。提起象帽舞,就不能不提汪清,2006年,象帽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保护单位正是汪清县文化馆。而在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的146个第一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中,汪清县汪清镇的象帽舞榜上有名,再一次证明了象帽舞与汪清的密不可分。
除了上述两项成就,近年来,汪清县在象帽舞的保护传承、建设发展上还取得了许多成绩:2016年、2017年,先后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和全国两会少数民族代表委员茶话会文艺演出;2019年,登上央视春晚主会场及分会场舞台,并于同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22年,赴新疆参加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象帽舞为主题的舞蹈曾获得“荷花奖”“群星杯”“金穗奖”等十余项国家级大奖;被选派前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从这些举不完的例子可以看出,象帽舞在汪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已然成为汪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帽舞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传承人是其核心与灵魂,目前,汪清有国家级传承人一名,州级传承人两名,县级传承人一名。推动象帽舞的社会化保护,是汪清对象帽舞传承保护的重点。
在汪清,传承人“大讲堂”活动全年常态化开展,让所有对象帽舞感兴趣的人都能够有渠道以更生动的方式去了解与象帽舞有关的知识。而对于想要学习象帽舞的群众,汪清开设了专门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文艺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进行公益培训,把象帽舞的表演技巧教授给参加培训的文艺爱好者。同时,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都是汪清普及、教授象帽舞的重点地点,传承人以传帮带的形式来到这些地方,平均每年培训10000人次,专兼职队伍人数已破千人。现在,汪清常年活跃在各类舞台上的农民表演者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仅有4岁,让象帽舞在汪清成了一项全民知晓、百姓喜爱、大众参与的群众性舞蹈。
除了让象帽舞成为人人皆可学的舞蹈项目,汪清还为广大喜爱文艺的群众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的“汪清县象帽舞大赛”和朝鲜族民俗活动展演,让传承基地和基层农乐舞表演团队能够站上舞台展示自我,与其他队伍切磋交流。在这些赛事和展演中,汪清又涌现了出了一批优秀的后继人才。2012年8月,汪清更是以1050人“最大规模象帽舞表演”,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入选第一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后的汪清,作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开展和准备了一系列工作和计划。今年,汪清面向全县各乡镇、街道、民间文艺团体共150余名农乐舞爱好者,开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文艺骨干培训班两期;在县内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带孩子们走进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观看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活态展示、近距离与传承人接触,让他们对象帽舞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与了解。此外,汪清县文化馆还全年开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和朝鲜族省级非遗项目(花图、尤茨)进校园及民间团体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够活起来、火起来,汪清让象帽舞这个项目在群众中舞出了时代新韵味。在这里,象帽舞有平台、有舞台,有人爱学、有人爱跳,在源源不断的滋润浇灌下,这朵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出了璀璨的光彩。
编辑:初见
审核:钱洪涛
终审:于衍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