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的军装
历史上的事往往都出人意料之外,辛亥革命的爆发,在把中国的末代封建皇朝送到了黄泉路上的同时又把另一个初始得益于皇朝,后来又被祸害到差点送命的人推到了人生的高峰,那就是袁世凯。这个现代中国军队的建设者、开拓者,此时风云际会,从幕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凭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手段,导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要不是洪宪皇帝的美梦让他从云头栽倒,几乎让世人不知其庐山真面目。由于他的再度出山,北洋常备军迅速扩展成为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段军人主政的时期,军服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最时髦的、也是最高级的时装。
1.袁世凯复出与北洋军阀势力的扩张
辛亥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令清廷震惊不已,举朝上下手足无措,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决定派出陆海军前往镇压。然而,北洋军都是袁世凯一手训练的,陆海军镇统领和各舰管带都是袁的亲信爪牙。当京畿两镇接到命令后,统领冯国璋偷偷来到洹上村与“奉旨养病”的袁世凯进行密谋,致使前往镇压的北洋军行动迟缓,逗留不进。统帅荫昌看出蹊跷,干脆留在京都没有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摄政王载沣虽极不情愿,也不得不下谕重新启用袁世凯。但袁并没有马上受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逼迫朝廷接受了他提出的六项条件后才同意出山了。
袁出山后,以出动强大兵力攻陷汉阳的行动给了革命军一个下马威,革命军为避开强敌转而向江浙一带发展,最后攻克了南京。此时全国的革命军己占领了十四省,仍听命于清政府的只有八省。这时十四省代表组织召开了国民大会,共同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清廷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局面,只得放下一切恩怨,实行政治改革,像西方一样推行内阁制,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清末袁世凯照片
袁世凯完成组阁后,立即用计使禁卫军的军统载涛辞职,从满族亲贵手中夺取了统率尚存的禁卫军的军权。禁卫军原计划全由满族人组成,清廷建立这支军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护清皇族,是向皇室效忠的护卫亲军,如果不掌握这支军队,不使这支军队纳入北洋军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不敢恣意作为。载涛离职后,他分别任命了几位亲信担任禁卫军的军咨府大臣、军统等重要职位,把禁卫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袁此时踌躇满志、野心膨胀,一面假清廷残余势力以自重,一面借革命军之威胁迫清帝退位,而革命军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南北统一的中央政府来领导,于是袁以总理大臣身份,请英国公使出面调停,斡旋停战进行和谈。
通过导演的一连串事变,最终使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清帝也宣布退位,为袁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扫清了道路。可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当时是南京,南京控制在南方诸军阀手中,要袁离开北京南下就任是他极不情愿之事。当南京政府派出专使去北京迎接袁的时候,北京城突发兵变,虽然这起兵变很决给平息下去,但也使袁有了不便离京的堂皇借口。最后南京方面委曲求全。同意袁于民国元年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这整个风云变幻中,北洋军都是呼风唤雨的背后元凶,而主谋当仁不让属于袁世凯,这一系列阴谋的得逞,使北洋军阀势力得到极大扩张,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从中央到地方,掌握军政大权的都是赳赳武夫,满朝新冠盖无非皆戎装。
袁世凯军装照
2.北洋军阀的礼服与常服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月,就发布了《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意图对南方地区的军队军服、军衔进行改变统一。令将陆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上等称将校,分为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三级;中等称领,分为大领、中领、少领:初等称尉,分为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只一等。军士则分一等兵、二等兵两级。可是由于经验不足,朝令夕改,同年一月底,可能考虑到将校、领的军衔名称不妥当,又发布命令作了修正,上等军官改称将军,分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三级:中等军官改称都尉,分为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三级:初等军官改称军校,分为大军校、左军校、右军校三级,额外官佐仍一等。士兵改分二等,一等称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二等称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级。
在发布《军士制服令》的同时,公布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对军服的肩章、领章作了规定:肩章:以长方形呢料为之,竖订于肩上。大、中、少将校:均金地金线,星徽分别为三、二 、一粒。大、中、少领:均金地银线,金线两条,银线一条。星徽则也是三、二 、一粒。大、中、少尉:均银地金线,银线二条,金线一条,星徽分三、二 、一粒;额外军官:银地金线,无星徽。领章:以长方形呢布为之,宽度同于衣领,前方有尖锥角突出。主要以不同颜色表明其兵种,步兵红色,工兵蓝色、炮兵黄色、辎重兵绿色、骑兵紫色、宪兵黑色、卫生兵白色。
民国初年的军服己完全向日式军服过渡,领章、肩章己全面采用日式,这种趋势在很多老照片中都能得以证实。此时南北尚未统一,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统领南方地区的辛亥革命军,而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北京政府则控制着北洋常备军的精锐,南方革命军的主力也是北洋军旧部,但都非袁的嫡系,嫡系部队都还穿着1905 年实行的西式军服,军衔标识则采用宣统三年的制式。
北洋军阀常服肩章图
1912年10月,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宣布继任。23日国民政府参议院作出决议,以“临时大总统令”公布了《陆军服制》,11月1日陆军总长段祺瑞发布“部令”(陆军部),公布了军服、帽章、领章、袖章、臂章、裤章、记章等军衔等级、类别标志的“说略”及图案,要求全国军队限期实行。北洋军服至此得予统一。
3.礼服的军衔标识
礼服的领、肩、袖、裤、帽各章标识,风格上基本保持了欧式的风格,有些还与北洋常备军最早采用的德国式军礼服的设计几近相同。领章长方形,由不同颜色的章面及花纹组成。将军:金地金花:校官:金地银花:尉官、准尉:银地金花。
肩章由柄面、圆盘、长穗、星徽组成,全长15厘米,柄宽5厘米,圆盘直径11厘米。将官的肩章柄、盘、长穗金制。校、尉官的以本兵种颜色呢料做柄、盘,校官在柄盘周边绕金线二道,银线一道,穗用金线六条,银线三条相间编成。尉官的柄盘周边绕以银线二道,金线一道,穗用银线六条,金线三条相间编织。将、校、尉官还都要在肩章上缀五角星分等级,上级三颗,中级二颗,下级一颗。准尉等额外军官的肩章柄、盘、穗与尉官相同,但不缀星。
袖章钉于袖口外侧,宽8 · 5厘米,长为袖口的2/3。将官金地金花,校官金地银花,尉官银地金花。袖章上、侧沿口还钉缀金辫,将官三道,校官二道,尉官一道。
裤章相对比较简单,以红呢线钉缀在外侧裤缝上,将官二宽中间夹一细线,校官二条宽线,尉官一条宽线。
礼服帽为圆直筒形,面料色与礼服相同,黑漆帽檐,金色帽绊。帽上以银线区分等级,大元帅、将官金线三宽一窄。校官金线二宽二窄,二宽金线中银线一条。尉官金线一宽一窄,二宽金线上下各两条银线,窄金线都在宽金线之上。帽顶竖白缨,大元帅则为红缨。
礼服的帽徽在民国成立之初,革命军军将服帽徽确认为十八星徽,北洋政府建立后改为五色星徽,新的礼服帽徽是在五色星下面嵌衬金菊花在图案的圆徽 帽徽不分等级,将、校、尉官均相同。穿礼服时要束专门腰带,礼服腰带分为三等,一等为元帅、将官使用金地金花、金带扣。二等为校官使用,金底中间嵌有银带,金花、金带扣。三等为尉官使用银底上有中间嵌有一条金带,也是金花、金带扣。
4.常服的军衔标识
常服的各章设计更倾向于日式,特别是领章、肩章和袖章,基本上照搬了日本陆军的整套标识。领章为长方形,长7 5厘米,宽与衣领同,上下角突出做尖锥状。将官金丝材料编织,不分等级。校官、官佐和士兵均呢料,呢料颜色采用本兵种色,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辎重兵黑色,宪兵粉红色,军需兵紫色,医务兵绿色,军乐杏黄色,军法灰色,与孙中山国民政府公布的兵种色多有改变。
校官以下的领章上还嵌缀铜质阿拉伯数字表明团队番号,士兵的领章左缀团队番号,右缀阿拉伯数字的士兵号码。参谋部人员则在领章上缀镀金篆体的“部”字。
肩章为长方形,长10厘米,宽3厘米。将校尉官用金、银丝材料编织。将官金底金辫,校官金底银辫,尉官银底金辫。军士、士兵均用红呢料制作,军士肩章中间缀金辫一条,士兵的不缀,红呢肩章的四周用青线包边。将、尉官和军士、士兵的肩章上还缀铜质五角星区分三级,上级三颗,中级二颗,下级一颗,准尉无星。
袖章和裤章,尉官以上的军官军服衣袖袖口上12厘米处和外侧裤缝处有红色牙线一条。军士、士兵均无牙线。
常服的军帽为大盖帽,黑漆帽檐,尉官以上军官,金色帽絆,在帽墙的中间嵌有一条金辫,军士为银辫,士兵无辫。军帽的帽顶沿口与衣袖裤缝处一样有红色牙线一条。参谋人员为了便于识别帽墙都为红色,军帽的帽徽统一为五色五角星。
黎元洪阅兵
军礼服一直保留了原有的欧德风格,外观造型上变化式微,而军常服则由于北洋政府在财政上无可奈何的依赖日本政府和财团,渐次超越了西方列强,因此处于这些干扰、影响与胁迫下使北洋军的建设通过几次调整越来越日本化,表现最突出的是军常服,越来越接近日式,军衔的标识也是如此。日式军服在结构设计上既吸收了西方军服的优点,也结合了亚洲人的身材特征,在处理上下身比例方面做得较好,一定程度上掩饰了东方人较瘦小的外型,通过缩短上衣,使用竖立式眉章的方法弥补了缺陷。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同一种族,身型特点也相同,因此中国军队采用日本军服式样包括军衔标识,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