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掌镇神北村:“三招”服务群众
■ 崔前军 宋家宁
以“抗大一分校”——红色旅游出名的壶关县树掌镇神北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没有“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腾腾”,而是“与时偕行”行“三招”,干群同心谋发展。
发展经济“出实招”
让庭院“方寸地”变成百姓“增收园”
登门询问、现场登记、测量设计……在神北村,眼下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就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神北村有367户、967人,耕地1001亩,森林6330余亩,每年的护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4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平生看到漫山遍野的荒草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茂盛,既不能火烧又难以沤粪,就琢磨着干点什么挣点钱。
秸秆禁烧,神北村就转而走资源利用化道路,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利用村集体养殖的500余只湖羊作文章,发动群众在庭院养羊发“羊”财。
包村片长、镇党委副书记宋家宁说:“今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考虑到神北村山大、沟多、草茂盛,农家庭院都比较大,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便利条件,村集体免费为村民发放湖羊,让农户把闲置庭院用起来,实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据介绍,湖羊一身是宝,肉质细嫩、出肉率高,羊粪是花卉、中草药、果树等经济作物的肥料,羊毛纤维柔软富有弹性,可制作纺织品。
党员带头报名。7名村“两委”干部和15名党员第一时间在自家庭院垒起了羊舍。
党员带头,群众跟上。今年60多岁的盖丑则在自家闲置小院砌垒羊舍,建设了占地面积6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场”。
“我们老两口就2亩多口粮地,指着种地生活太难了。”盖丑则说,“‘村委’送来了3只湖羊,5个月后,我能卖四五千元补贴家用。”
脱贫户杨国芳花费400元在庭院修建了羊舍,村委送来3只羊,他每天外出割草给羊吃。
树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源说:“为了使养殖户前瞻有望、后顾无忧,我们为养殖户配备了技术员、卫生员,保证农户养羊不走弯路、不折腾。”
目前,技术员每天上门指导、卫生员每周上门防疫已成为常态。为了保证“庭院养羊”效益,村“两委”实行“四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发放、统一防疫、统一指导、统一销售,分户饲养。据统计,第一批“庭院养羊”的农户有70多家,第二批将达到120多家。预计“庭院养羊”年产值可达到35万元,养殖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神北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21万元,“家底”不厚,为群众服务“有心办事、没钱实施”。发展庭院经济,可以打造“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特色产业,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基层治理“支硬招”
按下便民服务“快捷键”
基层治理中,神北村“两委”聚焦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和操心事,坚持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矛盾化解在当下、把难题交给村干部、把日常摸底交给网格员,按下便民服务“快捷键”。
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滑坡”治成“风景坡”。神北村位于北岸上山一面坡上,坡底为公路,路南为神南村,路北为神北村。神南平整,神北上坡,群众回家是拾阶而上。2021年连降大雨,神北村东一面长150余米、高30余米的大坡发生滑坡,危及到5户群众生命安全。杨平生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一面动员群众搬迁、远离危险,一面组织力量“治坡”。他们就地采石、夯基垒岸、勾缝起墙,用绿勾勒出精美图画,把整个滑坡建成了一道“风景墙”。
把矛盾化解在当时,“空房”办成“农家乐”。神北村绿水青山、空气新鲜,宜业宜游宜养生,称得上“风景这边独好”。但由于不少村民到城里购房、居住,不少农房被闲置。村“两委”利用“抗大一分校”发展乡村旅游,把闲置农房建成“农家乐”。目前,已规划6处农房开办“农家乐”。
把难题交给村干部,“民事”变成“约定代办”。村“两委”投资40万元,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坚持村级业务实时办理、简易事项当场办结、繁琐事项现场约定、经济事务专人负责,推行一件事情一次办好、村级事务一卡通办、一家事务一人代办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村务”,解决了群众事务“哪里办”“谁来办”“多长时间办好”等问题,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服务零距离、办事零接触。近年来,村“两委”每年为群众“一次办好”事项300余件,咨询协办600余件,为群众节约交通、误工等费用两万多元。
把村情摸底交给网格员,“日常走访”变成“高效服务”。神北村是树掌镇人口第二大村,女网格员杨慧超把全村分成3个子网格,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深入开展“敲门行动”,对每一户、每一人进行信息登记,电话访问在外务工、在外求学人员,做到人到格里去、事在格里解。群众困难救助、矛盾化解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网格责任区里完成。今年,她根据全省部署开展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会同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再次收集、确认脱贫户、监测户、特色户、党员户、技能户等情况,建立了村民服务、困难群体、日常诉求“数据库”,确保有矛盾及时化解、有困难及时救助,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村。
据杨平生介绍,村上日常运行以党员联户、网格管理、生活救助、专业调解、急难救助和帮助就业为主,开设了“有话对村干部说”“党员请听我说”两个服务平台,对全村群众的信息进行建档,实现“一户一码”“一人一帮”,形成了“有需求就有服务”的格局。
文旅融合“展新招”
“红色龙头”舞起来
神北村曾是一片红色革命故土,村中“抗大一分校”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24家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文物局2020年向全国推介的100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之一,长治市唯一上榜的推介项目。“抗大一分校”还是抗大在敌后根据地12所分校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一个分校。每年约有1000余批团队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镇、村两级党组织坚持“红色打底”,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把神北村打造成“红色名村”。
挖掘红色资源。他们用“五个一”把“抗大一分校”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红色文化和精神食粮。一是推一场“红色演出”。按照“培训、劳动、生活、上前线、建国后任职”为序,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运用声、光、电等形式,排练一场“红色演出”,再现“抗大一分校”的峥嵘岁月,让来访的党员干部在身临其境中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二是看一场“红色戏剧”。把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红色故事,以“一个孩子28个妈”文艺剧再现,力求直抵人心的演出效果和教育效果。
三是学一次“传统文化”。挖掘唐代“真泽宫”古村落文化、民间传说,从大量历史和现实素材中收集民间传说,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场课堂。
四是赏一次“非遗演出”。把盛行了上千年的“打铁花”非遗文化重新发扬光大。
五是唱一次“红色旋律”。重温入党誓词,走先辈之路、听革命故事、合唱革命歌曲,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把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党员党性锤炼的生动课堂。
激活“红色基因”。村党支部既注重源于“红”、体现“红”,更注重传承“红”、激活“红”。组建了一支“党员服务队”,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做到“群众哪里有困难,他们就服务到哪里”。2021年连降大雨,把村中一些小路冲刷得凹凸不平,车辆及行人进出困难。杨平生在微信群看到村民反映后,立即雇了一台翻斗车和一台铲车到现场修复。不到两天时间,就把七八处损坏的路面修好。驻村工作队投资20多万元,为村上安装了60多盏路灯。队长崔丹丹总结道:“‘党员服务队’对群众的影响是‘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影响一辈子’!”
传承“红色精神”。村党支部采用主题党课、微党课、故事分享会、参观教学、视频教学、理论教学等方式,让党员干部重温党的伟大历史。每年开展“先锋党员”评选表彰活动,坚持示范引领、比拼争先、你追我赶,用先进典型的工作实绩、群众反响来检验服务效果,形成“一个典型一面旗、一批典型带全局”的良好局面。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办好农村的事,靠的是村级党组织。”镇党委书记刘智说,“神北村把红色文化融入‘主题教育’‘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的全过程,坚持用创新理论教育人,用革命历史熏陶人,用生动故事打动人,用伟大精神启迪人,舞活了‘红色龙头,推进了文旅融合,实现了‘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整体提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