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丨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再现古都繁华商业街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5-12 建筑 阅读: 295
摘要: 导 读 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贯彻落实新版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要求,通过加强街区历史研究、搭建规划统筹平台、深化建筑设计技术指引、梳理街道空间要素、聚焦历史空间节点等方式,形成以街区更新带动街巷整治的创新示范。

导 读

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贯彻落实新版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要求,通过加强街区历史研究、搭建规划统筹平台、深化建筑设计技术指引、梳理街道空间要素、聚焦历史空间节点等方式,形成以街区更新带动街巷整治的创新示范。

Part.1

项目背景

地安门外大街位于北京老城传统中轴线的北端,东连南锣鼓巷,西临什刹海,南起地安门东西大街,北至鼓楼,跨东西两个城区,全长近800米。因南端原为皇城后门(地安门),故曾名后门大街。自元代形成以来,地安门外大街前承皇城、后启闹市,历史上承载的商业功能延续至今,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其空间形态稳定,保持了形成初期的空间序列,承载了北京建都以来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北京老城地区的商业发展。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空间结构规划图

“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元大都以水定城,刘秉忠设计规划元大都城时,在白莲潭(现什刹海)东畔(今万宁桥所在),引一条正南北向的子午直线,作为都城的中轴线,以中轴线的起点为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建立中心台(今鼓楼所在)。什刹海地区是元代漕运的终点。

● 元代起地安门外大街一带便形成了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场,但最初并无固定店铺。

● 明代钟鼓楼东移至中心台位置重建(现鼓楼位置),至今仍是北京中轴线北端最重要的标志物之一。

● 清代是地安门外大街商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大街随着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店铺和字号。

● 民国时期,沿街道已经聚集肉市、古玩市、菜市等一些生活市场和特色市场,商业繁盛的景象延续至民国30年,后因社会动荡,商业衰落。

● 近现代以来,地安门百货等商业设施凝聚了一代人的老北京情怀。

1947年历史照片

过去,地安门外大街两侧建筑风貌样式杂乱、缺少管控,亟待整治提升:

传统风格的铺面建筑比例较低,且该部分传统铺面的立面风貌保护不佳,不符合规制的改动和加建较为普遍;

建筑存在立面及屋面破损、结构老化等质量问题;

各式附属设施杂乱,严重影响街区风貌。地安门外大街逐渐失去了商业的繁华与特色。

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的重要构成,是北京城市发展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

Part.2

规划设计特点

01

加强街区历史研究

留住地区文脉记忆

“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对区域发展沿革及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打造中轴线文化探访路,融合两侧街区的“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文化探访路和“南锣鼓巷——雍和宫”文化探访路,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提高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展示水平,彰显街区丰厚的价值与内涵。维护北中轴及两侧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区浓厚的生活氛围,营造活态遗产。体现历史融合、留住文化记忆,通过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吸引全社会参与到老城保护中来。

北中轴“——轴两翼”文化探访路

02

以中轴线两侧区域为核心

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

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尊重地安门外大街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个时代特征、具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尊重沿街商铺现存建筑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及其价值、载体及环境等各个要素的完整性。

旧式铺面房段历史风貌恢复方案

03

加强规划引领

搭建规划统筹平台

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落实新总规、核心区控规要求,深入挖掘街区文化、保护地安门外大街空间格局及街道风貌,以街面风貌恢复为切入点,统筹东西城开展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和街区更新。

规划坚持到工作一线解决问题、优化统筹模式,加强街道工委和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深度结合,加强党建引领,促进多元共建,以指挥部牵头,优化现场指挥调度,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是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多专业综合的项目,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多家团队针对专业方向通力配合、凝聚专业力量、满足各方诉求,推进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04

深化建筑设计技术指引

修复商铺历史风貌

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以“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为理念,对地安门外大街建筑立面进行保护修缮与提升。设计尊重地安门外大街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个时代特征、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一户一策设计档案

参照房屋立面现状评估,将现状近100处店铺依据改造方式分为“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三类。其中微整治和微修缮的商铺比例约占90%,体现了对历史变迁信息的留存和最小干预。

在实施层面,沿街立面以“一户一策”进行设计,多次拜访马炳坚、边兰春、吕舟等古建筑、规划专家,组织专项研讨会、专家评审会十余次,优化完成方案。同时深化建筑设计指引,在实施阶段加强材料管控和工艺的全过程指导,创新开展风貌管控机制的研究,加强对立面修缮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全市的带动作用。

立面风貌管控模板

05

梳理街道空间要素

有序开展系统提升

现状街道空间要素混乱,影响中轴对称的街道格局。规划围绕城市更新,以U型空间的理念对街道空间进行系统化提升,街区更新与商业业态调整紧密衔接,围绕业态做好车行、人行交通梳理、绿化景观提升、城市家具设计和夜景照明。

统筹考虑地安门外大街车行、人行、绿化空间、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等。

● 在交通设施方面,将全部取消道路分割护栏,城市家具方面垃圾桶、公告栏、邮筒、座椅等样式应简洁、低调;

● 在市政设施方面,下一步将对市政箱体进行隐蔽化处理,并整理公交电缆。

以步行体系串联两侧街区,构建西城区与东城区融合交互的步行空间,串联什刹海和玉河滨水漫步道,形成街区步行体系。

06

聚焦历史空间节点

塑造大街空间秩序

第五立面整治后效果图(鼓楼南望)

通过对鼓楼、万宁桥、地安门三大重要节点提升,塑造地安门外大街的空间秩序。依据相关要求推进节点相关项目,形成整体风貌协调统一的街区风貌,全力提升整体空间品质。

鼓楼节点提升视廊管控相关工作,加强视廊两侧建筑高度与风貌管控,以保证视廊的畅通,严格控制视廊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建筑色彩、街道风貌、第五立面和景观设计,以视廊和对景组织形成的层次丰富的城市轮廓。织补营造鼓楼四角的公共空间,织补西南侧缺失的公共空间,恢复清乾隆图上延续600年的空间格局,打开时间博物馆围墙,营造鼓楼前的空间对称。

万宁桥节点提升本体及桥两岸景观,加强桥体监测,桥面禁止停车;桥东侧管线入地,东侧绿地改造,改为可以便于亲水的铺地;更新西侧亲水平台,更换西侧亲水平台破损铺装;更换镇水兽保护设施,将用活动式护栏保护。

地安门节点依据《中轴线风貌管控导则》相关内容,地面铺装或者全息投影展示“地安门印记”;整治管控地安门周边立面。

清末地安门历史照片

07

积极开展业态调整

探索项目实施机制

以“老场景、新消费”为导向,以“高品质、重文化、强引领”为内核,开展业态策划。结合街区更新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开展业态策划,深化、优化商业运营方案,做高品质的商业承载体,孕育新生、蓬勃的潮流,注重人们生活的精神文化,打造当地中国式生活的展示窗口,文化休闲的朝圣地。打造北京独具休闲气息的品质生活旗舰、独具主题特色的文化生活地标、独具氛围特色的餐厅酒吧、富有文化内涵的夜经济商街及特色夜间景观、兼收并蓄的建设风貌、具有国际范的市民文化交流场所之一。打造智慧系统场景与品牌时尚发布亮点,引入5G智慧系统,AI交互服务体验,大数据智能中台,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商圈解决方案。以地安门外大街为街区活力核心,两侧历史街区静下来。

夯实项目实施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探索有效机制并进,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合作平台运作机制,引导市场化运作。

08

向周边街区拓展整合

从街区更新迈向片区复兴

以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界面风貌恢复为切入点,结合老城整体保护和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拓展研究范围至街区层面,以城市复兴的视角体现对周边街区的带动作用,将城市复兴作为地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围绕“一轴两翼三节点”,全方位开展东西两侧街区更新,通过中轴线两侧区域的综合提升带动周边街区全面复兴。

协同西城区和东城区对落实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及其他相关实施计划的要求进行一一对应,拆解到项目。主要包括地安门外大街中轴线两侧区域实施项目及周边街区更新实施项目两大类,共7中项,30余小项。

“一轴、两翼、三节点”——空间布局结构

Part.3

憧憬未来

地安门外大街南承皇城传统文化,北启北中轴当代文化,东接南锣鼓巷棋盘式肌理,西联什刹三海滨水街区,是衔接地安门与钟鼓楼的重要历史街道。地安门外大街建设是贯彻落实核心区控规要求、形成以街区更新带动街巷整治的创新示范,是实现老城复兴的关键片区之一。全力推动复兴计划,这片北京最早商业区将呈现千年龙脉老商业街的历史变迁,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交融性,再现古都商业街的繁华景象。

地安门外大街夜景鸟瞰图

主要作者简介

吴 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北京市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郑 天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吴晨工作室 规划设计总监

本内容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首规委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也有贡献

项目设计团队:吴晨 段昌莉 郑天 杨帆 刘立强 李文博 杨婵 姚明曦 周春雪 李超

其他相关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2
3月26日至2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香港工程师学会共同主办的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广州举行。据了解,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已在内地省、市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为内地与香港建筑领域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纽带和共享资源平台。 ...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穗举行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穗举行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2
3月27日,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广州圆满落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指导主办,为内地与香港建筑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和共享资源平台。 今年,论坛以“深化内地香港建筑领域合作,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汇聚众多政商界代表和业界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市场”等热点主题展开交流与分享。奥雅纳受邀出席“内地建筑市场制度与香港业界机遇研讨会”及“建筑、园林景观设计及城市规划经验交流会”,就北部都会区建设、大湾区融合及高质量发展、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及发展建议。...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第二分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第二分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2
羊城三月,繁花正盛。“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于3月26-27日在广州成功举行。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自1997年起,至今已举办19届。本届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州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作为指导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工程师学会作为主办单位,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承办单位,内地与香港相关协会作为协办单位。今年的论坛主题是“深化内地与香港建筑领域合作、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晖、广东省副省长张少康、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和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代表,国内外建筑行业院士、专家学者,内地和香港建筑行业相关专业团体负责人,研究机构及企业代表等约800人参加。...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5 阅读: 1
二、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要点:(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住宅设计规范》(4).《住宅建筑规范》(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7).《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关于公开征集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线索的通知

关于公开征集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线索的通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5 阅读: 1
(来源:苏州市国土资源局) 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大运河、园林等世界级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浓厚多彩的传统韵味,也有许多散布于各个街巷角落、鲜为人知的“老建筑”,讲述独具魅力的江南记忆。从古朴繁华的姑苏城,到日新月异的现代苏州,建筑风貌的变迁记录着苏州的城市发展轨迹。 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是城市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
泉州最新进度曝光!鲤城万达建设推进、晋江山姆交付二装在即,还有…

泉州最新进度曝光!鲤城万达建设推进、晋江山姆交付二装在即,还有…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3 阅读: 2
泉州热门”→ 点击右上角“...” → “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城建关注 一批重点项目最新进度曝光 涉及鲤城江南万达广场、晋江山姆会员店、 石狮网商园、泉州医高专南安校区 01 江南片区重磅配套 鲤城万达建设推进 位于鲤城江南片区的 鲤城万达广场建设进度更新 部分楼栋已封顶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