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抒情方式与技巧
议论文中的抒情方式与技巧如果议论文中穿插抒情的成分,一边发议论一边抒发感情,就是议论中抒情。一.议论文中抒情常见的方式1.用于文章开头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开头这样写的: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安心读书。上面两句话情寓于言中,显然是议论中抒情,也可以称为“抒情性的议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批驳谬论之前就形成了一种“哀兵必胜”的气势。2.用于文章结尾议论文的结尾运用抒情的例子很多。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尾一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仅只一句话,可谓一语千钧。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称赞。议论文的结尾运用抒情,比一般议论文字感情色彩更浓,而且易于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号召3.抒情贯穿全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人们写诗歌、散文往往重在抒情,其实,写议论文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也应该以情感人。
我们仔细研读和体味那些典范的议论文,如****的《纪念白求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吴晗的《说谦虚》等,就会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炽热深情。二.议论文中运用抒情应注意的问题1.要抒真情,忌空泛、漂浮要想用抒情这一表达方式打动人心,必须以真情传入笔端。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正是因为作者对亲密战友马克思十分了解,对马克思怀有炽热的深情,因此在叙述和议论中自然而然地包含着强烈的感情,也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悼念。可是,有不少同学在议论文中运用抒情时,抒情的文字空乏、漂浮,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结果,非但不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反而给人一种空洞、枯竭的感觉。198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读〈画蛋〉有感》,附了一篇短文,要求考生发表感想,写一篇读后感。有一篇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我急急地看过《画蛋》,禁不住心潮起伏,情思横溢,心也冬冬跳起来,因为它使我记起了我的一段经历。”《画蛋》一文仅有二百多字,考生又置身于充满紧张气氛的考场之中,这篇文章怎能有这样的感召力呢。这种抒情文字是空洞无物的,只会让人觉得是“为文造情”罢了。2.要点到为止,忌矫揉造作议论文中的抒情一定要用得恰当,点到为止,切不可贪多求长,矫揉造作。
有位初三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的讲演稿,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的班集体,是光荣的集体,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曾经在你的怀抱中成长!我生活在我们的集体内,有时是这样幸福,有时又是那样开心;我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到骄傲和自豪。令人难忘啊!我们光荣的班集体,我要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看得出,这位同学写这篇讲演稿是想用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来打动听众以引起听众感情的共鸣。可是,读后我们并不会因几句造作的抒情而感动,相反会感到好笑,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内容空洞、未抒真情外,主要是因为,习作者一味堆砌辞藻,空喊口号,以致感情的抒发不真切,不自然,显得忸怩作态,因而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议论文中的抒情更是如此,一定要发诸真情。鲁迅先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可见,真情实感是任何文章都必不可少的。就议论文而言,理论和思想只有渗透着作者深厚炽热、健康朴素、真切诚挚的感情的时候,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