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宗师、经学大蠹、党附奸逆:曹魏经学大师王肃的多面脸谱
提起三国曹魏王肃来,估计很多人一脸茫然:他是谁?他都做过什么?……确实,对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对儒家经学、经学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王肃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历史人物。但是,如果我们说起他的父亲、女婿、外孙,了解一些魏晋历史,或者阅读过《三国演义》小说,观看过同名电视连续剧的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哦,哦,原来是他啊!
没错,他的父亲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中虚构的,并被《三国演义》(1994版)之第69集《收姜维》取材,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激烈“舌辩”且被“骂死”的曹魏司徒王朗。
我们再来说说他的女婿,一位您绝对熟悉的历史人物——曹魏末年专擅朝政,激迫曹魏皇帝曹髦愤然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被后人熟知的成语中的主人公——司马昭!
顺理成章,他的外孙,自然就是司马昭与王肃的女儿所生的长子,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回过头来看看本文标题中列举的时人、后人给他贴上的种种美誉或污蔑的标签,您应该知道:王肃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一、经学宗师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儒家经学。两汉时期,注释儒家经典的儒者学者对后世影响至远至深者,可能非东汉后期经学大师郑玄莫属。
郑玄像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高密)人。他遍注《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风靡一时,被时人奉若神明。清代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值得想了解和学习中国经学史的读者朋友们阅读的经典作品)中描述道:“郑君康成,……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阙,郑氏道备。自来经师未有若郑君之盛者也。”甚至当时有的儒生盲从到“宁道孔圣误,讳言郑(玄)服(虔)非”。(不逊色于我们今天的某些“脑残粉”)
正当郑玄风靡时,王肃起而与之相抗衡。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祖籍东海郡(今山东郯城),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从魏文帝到曹髦时,他历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等职。曹髦甘露元年(256年)卒。
王肃像
王肃童时就学时,也象大多数初学者一样,研习郑学。不过,和很多盲从郑学者不同的是,善于独立思考的王肃很快发现郑学中有很多违背圣人义理的谬错。于是,王肃逐渐抛弃郑学,独立思考,并遍注群经,与郑玄立异:“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
曹魏后期,信奉“郑学”者和王肃,以及王肃后学,频频展开争辩。自此,历经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经学领域中的“郑、王学之争”,正式拉开了帷幕。能开宗立派,且影响经学研究领域长达数百年,尊他一声经学宗师,或许并不为过。
二、经学大蠹
蠹虫,本指咬坏衣物、书籍、器物的昆虫。用在人身上,则是骂他是祸害他人、祸害苍生的混蛋了。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将“大蠹”这一“荣誉”称号,毫不吝惜地授予西汉末年儒者刘歆和王肃。二人能被皮氏从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儒家学者中,挑选出来,劈头盖脸地叱斥为经学“大蠹”,亦可见皮氏内心对二人之愤激,已忍无可忍。
皮锡瑞对刘歆的攻讦,与本文主题无关,兹不赘述。他对王肃学术不端等问题的指责,倒很符合他给王肃贴上的经学“大蠹”这个标签。那么,王肃经学的“七宗罪”究竟有哪些,以至惹得千余年后的皮锡瑞如此大发雷霆?
据皮锡瑞《经学历史》有关陈述,王肃的学术“罪状”,主要有三条:
一宗罪:王肃竟然沿袭郑玄混淆今文经、古文经的释经方法,彻底泯灭了今、古文经的界限,使后人难以辨清二者的异同。
二宗罪:皮锡瑞认为,王肃为与早于200年已经去世的郑玄争夺学界领袖地位,争强好胜,因而注经时,故意处处与“郑学”立异。
三宗罪:皮锡瑞指出,王肃为在与郑学竞争中取胜,甚至不惜假造若干文献,假托孔子等圣贤之口,证成王肃学说的正确。王肃都伪造了哪些典籍呢?古往今来很多儒者,包括皮锡瑞等定谳为: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及《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五书。
三、党附奸逆
不仅皮锡瑞,很多魏晋以后正统忠君观念强烈的儒者,都指责王肃党附奸逆司马氏,助纣为虐,且或许主要据此,一并抨击其学术。皮锡瑞之所以称刘歆、王肃为经学之“大蠹”,除前述学术原因外,此亦为一重要原因。在皮锡瑞看来,刘歆、王肃都摒弃初心,分别党附奸逆王莽和司马氏。他指责刘歆作为刘氏皇室宗亲,且其父亲刘向,又极力主张抑制、铲除外戚王氏,以强化皇权,巩固刘氏天下;刘歆却甘心党附王莽,协助王莽篡位。可谓“于汉为不忠,于父为不孝”。王肃父王朗为曹魏司徒,身居高位。王肃却嫁女于司马昭,党附司马氏,亦可谓不忠不孝。
因西晋制度,尤其是礼制,多依王肃说;加之王肃与司马懿联姻,嫁女于司马昭,故后世学者多以为王肃攻击郑学,或为曹氏皇室与司马氏权力之争的体现,或是为政权更替进行思想学术上的准备。此二说皆不准确。
据史书记载,王肃的女儿生于公元217年。既笄,嫁于司马昭。据先秦古礼,女子年满15岁举行成年礼,谓之及笄、笄礼。史书虽未明确记载王肃女与司马昭成婚的确切年月,但据梁满仓先生考证,三国时期女子若无特殊原因,平均初婚年龄在13—14岁(薛瑞泽认为约在17岁左右),则王肃女大约在15岁,或稍晚几岁,与司马昭成婚,应无疑义。其时正值魏明帝太和、青龙年间。魏明帝注意强化皇权,防止权臣专擅。司马懿其时虽位高权重,或难免有觊觎皇权的野心与意图,但绝无攫取最高权力之可能。王肃此时嫁女于司马昭,或许主要考虑的是门当户对问题,而绝不可能是王肃天赋神力,预见十余年后司马氏能攫取皇权,而预先巴结。
文史君曰
王肃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实践。其虽多与郑学立异,但也有诸多相同、相近之处;立异的原因中,虽难免有王肃争强好胜、不甘屈居郑玄之下、争夺学界领袖等因素作祟,但郑学自身舛错众多,典籍文义模糊多歧等因素的影响,亦不容漠视和低估。王肃若干学说的准确性,如其依据当时发现的古代遗物,对《诗经》、《周礼》等文献记载的“牺尊”、“象尊”的诠释,与现代考古发现的相关文物,完全一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考古发现的竹简,表明《孔子家语》等文献,在秦汉时已存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王肃增删窜改《孔子家语》某些文字的可能性毋庸置疑,但若说《孔子家语》纯系王肃伪造,显然是学术“冤案”。
至于皮锡瑞等拘泥于狭隘的门户之见,僵化的忠君正统观念,对王肃的诸多指责,大多为不实虚妄之辞,不足为据。因而,今人对王肃学术、品性,皆应有一新的认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2.(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早婚》,《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2期。
5.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