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介绍
长治县隶属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东迤壶关县,西邻长子县,南毗高平、陵川县,北连长治市郊区,为中国人口密集县份。2012年,长治县设置6镇5乡,254个行政村。2012年,长治县总人口为32万人。国土面积为483平方公里。
长治县气候属寒温半干燥区,年均气温 9℃,一月零下6.2℃,七月22.9℃,年降雨量411毫米,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60天。2012年,长治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 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2012年,长治县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等。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2012年长治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969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1344877万元,增长16.9%;第三产业453215万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1%、72.5%和24.4%。
建制沿革
春秋,时为黎侯国。
西汉,置壶关县,属上党郡。
东汉末,为上党郡治。
晋初因之,后废。
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为上党郡治,未置县。
隋开皇中年置上党县,唐、五代、宋、金、元均称上党县。
隋大业初年,仍为上党郡治。
唐,为潞州治,宋为隆德府治,金、元为潞州治。
明洪武二年,上党县废入潞州。
嘉靖七年析置县,称长治县,为潞安府治。
民国,属冀宁道。
1945年10月,解放后兼置长治市。
1958年10月,长治县与潞城县合并为潞安县,后又并入长治市。
1962年,于长治市南部设长治县,属晋东南专区管辖。
1971年,县领导机关由长治市迁至韩店镇。
1983年划归长治市管辖,至今。
风景名胜
八义窑址
窑址分布在村北,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瓷窑已毁,地表可见残存大量白釉褐花瓷片,在一些暴露的遗址断面上可以看出瓷片、烧料等堆积十分丰富。50年代进行过调查发掘,共发现了18座瓷窑遗址,对采集到的瓷器。
玉皇观
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
都城隍庙
创建东汉,后历代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现存山门、戏台、献亭、正殿、夹殿、钟楼、鼓楼、厢房、廊坊、耳房等古建筑50余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
东呈村古佛堂
在长治县城北5公里东呈村左侧。创始年代无考。相传古时此地土崖崩陷,凸出一丘,形如佛像,人称古佛,建庙祀之。
炎帝遗址首阳山
首阳山又名羊头山,位于长治县西南部的师庄乡境内,它西延长子,南接高平,临顶远眺,三县景色,因主峰上有两塔如双锥直刺青天,当地人又称其为锥锥山。
老雄山森林公园
老雄山,又称雄山,位于长治县南部,方圆六、七十里,海拔1419.5米,堪称上党群山之王。整个山势三峰对峙,雄伟叠蟑,象一条巨龙游弋在荫城、西火、南宋三个乡镇之间。
黎都公园
黎都-羊头岭,又叫黎侯岭,面积约6平方公里,岭上最高点海拔1047米,清光绪版《长治县志》记载:"黎侯岭,县西南三十里,黎泉出焉,有黎侯亭;诸山皆石,此独土山。"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率领其部落顺河东下,登上太行山,进入现在的长治县境内。这里河泽纵横,林茂草丰,动物密集,十分适宜原始人类的穴居渔猎生活。于是在今羊头岭设立国都,建立古老的耆国。以此为中心在长治县境内尝百草,识五谷,传农耕,首先完成了人类社会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社会变革,开创了农业种植之先河,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世世代代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
法云寺
法云寺在山西长治县城南12公里西八义村内。创建于唐,宋、元、明各代均经重修。现存前殿为宋代遗构;后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风格;其余厢房配殿皆为明代重建。前殿台基高约1米,殿身宽广各各三间,六架椽,悬山式屋顶,出标甚长,约合次间之半。殿顶坡度平缓,檐头翼出较大,琉璃脊兽全为明代风格,制作工精。檐下仅施柱头斗拱。殿内梁架露明,砍削规整,形制手法全属宋金风格。后殿略大于前殿,通长用一根普拍枋,檐下各施补卷草,梁架露明,但多为圆材构成,沿袭金作法,装修和殿顶脊饰明代已改制。
长治正觉寺
长治正觉寺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南北长64米,东西宽32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过殿、两侧为配殿,后院北面为后大殿。
丈八寺塔
丈八寺塔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垛殿及东西配殿,皆为清代所筑,唯寺内西南隅的丈八寺塔,为唐代原物。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层西侧镶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丈八寺重修塔记》碣一块。从碑中所载及塔的形制来看,塔除基部为清人补修外,余皆唐代原物。
长治炎帝庙
长治炎帝庙原名北禾村,传说为炎帝尝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农城的羊头山之地,故得名。庙创建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正殿,亦称五谷神殿,广深三间,六架椽屋,硬山顶形制。殿身较短,斗栱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头斗栱五铺作出双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硕,用材粗壮。殿内使用减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显著。檐下悬挂着清顺治年间立"炎帝真君"牌匾一块,黑底金字。
东泰山庙
东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历代屡有修葺。庙坐东朝西,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重楼、戏楼、献亭、正殿、后殿等七座建筑,两侧建有钟、鼓楼、厢房、南北0(梳妆楼)、南北垂花门、配殿、廊房、耳殿等建筑,均为明代遗构。
南宋村秦氏民宅
南宋村秦氏民宅大院建于明代中叶,为当地一商人住宅。现尚存4处院子、六进院落,其中东、西院较为完好。大院平面布局紧凑合理,院与院既分隔又相通,且在建造中刻意注重防火、防盗等功能的设计。大院所有门窗装修、柱础、博风、悬鱼、惹草等木石砖雕十分精美,别具一格。高楼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一座明代的防御性高层建筑。高20余米,上下分五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通体青砖砌筑。(狮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