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长称,中立贸易关系恢复,24小时内,中方两部门同时发声
日前,立陶宛外长对外称,该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已经恢复。理由是,中方解除了所谓对立施加的“经济压力”。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即便两国关系解冻,立方也不会取消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并坚称,这样的机构,符合欧盟坚持的“一中”政策。
针对立外长兰茨贝尔吉斯的有关表态,11月30日当天,中方两部门同时发声。想让中立经贸合作恢复正常,立方必须先纠正错误。
我们都知道,中立关系之所以急剧下滑,主要就是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行径,极大破坏了两国互信。针对立陶宛允许台当局在该国设所谓“代表处”一事,中方曾对立提出强烈抗议。然而立方不仅拒不纠错,还执意在台也设立了类似违反“一中”原则的机构。面对立方如此消极的态度,中方宣布将中立关系降为代办级。此外,这样的消极态度,也让两国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的信心大受影响,大量中企开始陆续从立陶宛撤走。
立陶宛一开始在台湾问题上维持强硬的态度,无外乎就两个理由。第一,台当局为了操弄“台独”,一直都在通过所谓的“金钱外交”在国际上刷存在感。立陶宛认为,即便失去中国大陆市场,也有台当局的投资作为填补。第二,彼时中美关系并不友好,立陶宛为了讨好美国,不得不极力表现。
但结果却让立陶宛大失所望,立陶宛压根没等到台当局所谓“大量投资”。原因很简单,与美日等国比起来,立陶宛这样的“弹丸小国”,明显不可能成为台当局讨好的优先级。与此同时,美国与欧盟也没有替立陶宛撑腰。毕竟美欧都长期对华维持紧密经贸联系,他们没理由为了一个小小的立陶宛而得罪中国。而且,中国一直都在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行事,不存在中国对立施加“经济压力”的说法。
随着立陶宛经济下跌,立陶宛政府也面临了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所以从数月前开始,立陶宛便逐渐调整了对华政策,希望与中国缓和关系。比如不久前,立陶宛方面便坚决拒见了台当局官员。
根据中国海关发布数据,同比去年前10个月数据,立陶宛今年的对华出口增加了超过50%。尽管如此,与两国经贸合作陷入停滞之前比起来,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相比于2021年同期的数据,今年立方对华出口虽说达成1.1亿美元贸易额,但仍然下降了超过70%。我们推测,两国贸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不排除就是跟立陶宛对华态度的转变有关。
但很显然,阻碍中立经贸关系最根本的问题仍未解决,即便立陶宛看起来似乎“浪子回头”了,但明显还是不够的。
据澎湃新闻、齐鲁壹点报道,11月30当天,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同时对立外长的有关表态作出回应,均要求立陶宛必须纠正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行径。不同的点是,外交部再次强调,基于世贸组织框架,中方始终在按照规则处理相关问题。而商务部则是表示,中立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只能是立方通过纠错来创造。
分析认为,外交部的回应既亮明了中方按规则办事的坚定立场,也绕开了立陶宛设置的语言陷阱。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中方回应两国经贸关系恢复与否,都等同于承认了立方炒作的所谓“经济压力”。而商务部的回应就比较直接了,翻译过来就是,若立方不愿意纠错,中方仍然不会有与立方继续互利合作的信心。中立经贸合作出现问题,责任在立方。
事实上,结合实际情况去看,当前的立陶宛之所以没有明确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在中国与美欧之间预留足够的空间。一方面,当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缓和,继旧金山会晤后,中欧领导人也将举行会晤。而这些接触被立陶宛视为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机会,这才对华释放善意。但另一方面,立陶宛还需要时间评估中美关系接下来的发展,以及中欧的会谈成果。倘若美欧事后对华翻脸,立陶宛手上需要有迎合美欧的筹码。
总之,中方两部门的回应,还是希望立方能够听进去。中立关系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立陶宛停止触碰中方红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