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的这对CP,背后是一整个盛唐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3-03 综合 阅读: 33
摘要: 要说古代的诗人最著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李白和杜甫了吧!二人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友谊也为后世所称道。杜甫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李白是署人,他对那里的文化传统就继承得多一些。都说唐朝诗人们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唯有在那个时代,才能够出现这样盛况。

杜甫“暗恋”李白多年!

要说古代的诗人最著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李白和杜甫了吧!二人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友谊也为后世所称道。

李杜的相遇相识相知

唐朝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李白怀着“举鞭访前途”的济世之梦居于东鲁,即兖州,准备再次进京,实现自己治国安民的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杜甫的父亲杜闲就是其中一位。

此时,杜闲正在东鲁做官。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闲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在兖州两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尧祠、甑山……几乎踏遍了东鲁大地。李白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而且李白此时已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李白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两人亲如兄弟。他们的相遇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千古一遇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入宫做了翰林。本以为从此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可是皇帝所要只是一名能写写御用诗词、歌功颂德的弄臣。以李白狂傲不羁的个性哪受得了,在宫中呆了不多久便遭奸馋而被“千金放还”了。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乡后,带着壮志未酬的创伤心灵,出长安行至梁宋,与杜甫再次相遇。杜甫以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劝慰这位兄长。可见两人已友情深笃。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他的创作影响着杜甫,他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着杜甫。同时对人生、对诗歌艺术,两人在心灵上多有相通之处。是共同对缪斯的痴恋,将两颗伟大的心连在了一起。

天宝四年秋,两人再聚东鲁,一时兴起,策马登程,同到鲁城北访范十。此行,李白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相互唱和,成千古佳话。这段时间,李杜两人相处时久,情谊益深。虽然李白还会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中惆怅一时,但桑田篱下的清幽生活抚慰着诗人的心魂,而杜甫的陪伴更让李白忘却了失意的烦恼。

李杜的分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和杜甫终于也要分手了。杜甫将离鲁北上,而李白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尧祠石门,李白为杜甫饯行。他们共同感到自己像风中的飞絮一样飘浮不定。今日辞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聚?且对着这石门秋光,再饮几杯鲁酒吧。李白信口吟成《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次的离别却是一场诀别。此后,杜甫自鲁进长安,步李白后尘去扣功名之门。而李白虽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但他的心并未死。他决定重访江东,游历山河,以退为进,待报效国家的机会成熟之后再行动。但此时的唐朝已到了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接下来的安史之乱便是导火索。

这次动乱使得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便是其中一员。李白即使在庐山躲过了这场灾难,但动乱之后,他以为他的理想会在永王李磷身上得以实现,最终却落得被捕入狱的悲惨结局。

诚然,此后李白和杜甫没能再次聚首,但两人均留下了不少彼此思念的诗篇。生活上的困顿、政治上的失意,阻挡不了对友情的渴望和对那段杯酒斗诗章的闲适生活的向往。那些诗歌是他们自由心灵集中迸发的泉眼。他们相遇的那些日子也由此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史,就像伯牙和子期的知音遭逢,成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精神之梦。

杜甫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李杜诗的当代价值

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就是在学习、继承前代优秀文化和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新所得到的,对我们当下渡河正确对待经典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二人都在熟读传统经典这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比如李白曾说过:“颇尝揽千载,观百家”,杜甫说过:“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李白和杜甫的精神世界都以儒家的情怀为主,对国家、天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就诗歌而言,他们对传统的继承与借鉴也有很多不同。李白是署人,他对那里的文化传统就继承得多一些。李白诗中有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蜀地比较偏远封闭,所以李白文学思想中又有些保守复古。

杜甫继承的是主流的文学传统,他十分注重“熟精文选理”,这是作为当时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中原的主要潮流,所以他对传统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李杜诗歌表现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二人诗歌都深刻反映出百姓的苦难,如李白的《古风》其十四写边兵之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他的忧民表现出来。二人都为国势深深忧虑,“安史之乱”是,杜甫的《北征》和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中都表现出厚重的忧国忧民情怀。

李杜作品中还展现出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并表现出对多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这种态度对于今天这个全世界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又碰撞冲突不断的时代,特别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东西方的当下,具有突出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李杜的这对CP,背后是一整个盛唐

这对CP的故事,应该已经流传了千年有余。

他们相遇时,一个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一个却还是默默无闻。这就是李白和杜甫。

杜甫跟李白第一次见面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一年,李白没有在长安混出个名堂来,唐玄宗给了他一笔钱。

李白走了,他朝着洛阳、开封、商丘这个方向。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个地方。

诗人闻一多是这样称赞两人的相遇的:“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说,他们在洛阳见面,然后一起漫游梁宋。梁宋就是在开封和洛阳一带地区。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45岁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参加了这次漫游活动。

当时这三个人各自的心情很不一样:李白刚刚从政治中心出来,满心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有些牢骚。杜甫人生道路还没有展开,对前途充满了希望。高适也是一门心思想要在政治上打开一个通道,但是,不管怎样讲,这三个人对前途还是充满了期望。

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这三个人漫游活动,变得充满了朝气。

杜甫在晚年写的《谴怀》这首诗中回忆这一次的漫游,他写道:“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杜甫还写下了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虽然携手同游的时间非常短暂,他还是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不断地给李白写诗。

春天想起你,冬天也想起你;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起风了想你,梦里还是想你:

《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送个朋友都会顺便想起你: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你的才情令我惊叹,你的潇洒令我向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当李白遭遇困境时,杜甫也是对他力挺到底,并写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失败后被入狱、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只有杜甫站了出来。)

(李唐人物关系示意图-出自喜马拉雅FM《康震品读古诗词》)

后人总有一种看法,因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可考证的就有15首。李白才回赠了4首。这显得李白寡淡凉薄。

李白也是有回赠过诗词给到杜甫。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思念你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句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崇拜之情,而李白却对这位崇拜自己的小老弟杜甫却一副嘲讽,在《戏赠杜甫》中李白说道:“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作诗苦。”

李白在饭颗山头(此山名绝不可考,疑似李白故意调侃)遇到杜甫,李白问杜甫:杜老弟,好久不见,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啊?是不是写诗写得太辛苦啦!(郭沫若解释此诗,认为第三句是李白问的,第四句是杜甫在回答:我写诗写得太辛苦啦!)

所有人都知道,作为一名诗人,才气是第一位的,气冲斗牛的大才子,往往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写诗如果太辛苦,只能说明还是才气不够。唐代学者孟棨就认为这首诗就是李白在讥诮嘲讽杜甫作诗“拘束不敏”。

李白寄给杜甫的诗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前者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符合李白向来的性格,李白本来就是狂放不羁的人,分别之后,他的诗中也少有悲悲戚戚,将思念之情溶于手中杯酒,一饮而下,才是李白的表达方式。而在后一首中,李白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更是直白地表达了思念。

因此,有文章分析说,如果按照传统认为的“朋友关系”,李白对杜甫的态度未免太过薄凉。故李杜二人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师生。

因为老师才有资格讥诮学生,而朋友之间不会拿对方赖以谋生立足的工作进行取笑。也只有学生成才之后会怀念老师当年的恩情,但老师因为教过的学生众多,年迈之后不会花太多感情用来追忆某一个学生。李白年长杜甫十二岁,完全符合做杜甫老师辈的资格。李杜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应当是师生之谊。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是后进对先进的仰慕,李白对杜甫则是师长对学生般的欣赏与提携。

都说李白真正“喜欢”的却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可谓亦师亦友。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感情深厚,从李白的诗句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人成了朋友。

我们都知道,李白写给孟浩然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非常流行的诗篇,读了这样的诗,觉得人生的境界为之感到舒展。写这个诗的时候,是他们两个人在江夏(现今武昌)的时候。当时的李白28岁,孟浩然是40岁。

为什么李白与孟浩然能够有如此长久的友谊?这与孟浩然的性格特点不无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见过两次面,第二次见面孟浩然已经50岁左右。

这次见面,李白又写了一首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诗的诗眼就在头两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表现出孟浩然已经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史料记载称,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韩朝宗,他约好了孟浩然一起去长安京师,当时孟浩然正跟朋友喝酒,喝得非常高兴,人家对面那个人还说,别喝了,你跟韩先生约好的,你们要去长安。这时浩然骂他朋友一句,说都已经喝成这个样子了,还管他的呢。终于没有去赴约,还说自己不后悔。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孟浩然的一种性格,同时也代表了盛唐时期,文人的普遍性格,崇尚自由,尊重个体。这与李白性格里边那种狂放、不愿受拘束的内在性格是相当契合的。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其时,孟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刚刚见成效,将愈之时,因挚友相见,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他的擅长七绝及特别是边塞诗。其实雄浑,格调高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夫还”就是王昌龄留下的千古名句。那么,李白与王昌龄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交往呢?

李白因为孟浩然的关系,跟王昌龄也熟悉,当时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做官,被贬到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做县尉。

李白有一首诗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有一次,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个人,到小亭子里去喝酒,有一些歌妓在那里弹琴唱歌。这三个人商量说,我们听听看,她们到底唱我们谁的诗。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女子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落玉壶。”王昌龄听了以后,拿一支笔在墙上一了一笔。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女子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也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高适一听,赶紧也记了一笔。又过一会儿,一个女子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照样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第二首诗。

王之涣在旁边就没法再待着了,非常愤怒。他说刚才唱这些诗的人长得都不漂亮,品位也不高。他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女子说,如果今儿她不唱我的诗,我就不写了。

过了一会儿,这女子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便是王之涣的诗词。

这个故事很有名,叫旗亭听唱,反应了当时文人诗歌在民间流传的程度。这样的故事,在当代社会就很难发生。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李白成天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很有天赋,很有天才,很有激情,很有创作的灵感,每天都被生活的新鲜面所感动的这样一些人。

都说唐朝诗人们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唯有在那个时代,才能够出现这样盛况。

(网传唐代诗人关系图谱)

康震认为,伟大的诗人,是由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群体,酿造出来的。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其他相关
让人瞬间流泪的诗句,伤感深情,边看边哭

让人瞬间流泪的诗句,伤感深情,边看边哭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两行泪也装不下。突然一刻心酸的诗句,伤感深情,边看边哭!3.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人生中,总有让我们流泪的人和事,只愿你擦干眼泪后,依然相信人世间有希望,未来有光亮,愿你的人生,永远充满光亮。...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4 阅读: 1
“飞花令”是古代文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词句,但选择的词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第二人要接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如今已经改良,简单得多,如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等等。含有“春”字的诗句...
杜甫五古《棕拂子》读记

杜甫五古《棕拂子》读记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2 阅读: 1
棕拂子”《棕榈蝇拂歌》(唐-韦应物):“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岘潭作》(唐-孟浩然):“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蚊蟆》(唐-白居易):“咂肤拂不去,绕耳薨(hōng)薨声。这是一首咏棕拂子的咏物诗。前8句写棕拂子。而俺这个棕拂子已三年了,现在秋风又至,暂时又没用了。...
《好久不见》徐志摩原文

《好久不见》徐志摩原文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8 阅读: 2
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5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七绝第十二讲~渔阳第二法

七绝第十二讲~渔阳第二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6 阅读: 2
从手法上,可以看出,王渔洋的七绝风格,学的是唐人的,流水句用的非常到位。其二的起承两句以今日景叙述六朝事:结绮、临春,是楼阁名,南朝陈后主所建。复习一下七绝中的时空变化:一二句提示的是今日之景,今日所见。能从乐景中道出人生的无奈哀情,是我们需要学会的诗法哦。好了,今天的渔洋第二法,就说这么多。...
李白书《上阳台帖》

李白书《上阳台帖》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26 阅读: 1
李白睹物思人,情不能已,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四言诗《上阳台帖》:上阳台书。《上阳台帖》局部据说最早的藏家是宋徽宗赵佶,赵佶亲自盖章“唐李太白上阳台”保证它是真迹,又题写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