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背后的儒士精神
【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继续连载徐健顺老师的“为诗正名,为文正义”的第十三节“主题”第六部分。
避世隐居
第六个主题是“避世隐居”。这个主题与咏物言志、及时行乐都有关系。儒士的人生终极目标是治国平天下,不行至少也要修身齐家,独善一身。但是,独善一身总是心有不甘,所以一般情况下,避世隐居会跟全身远害、厌恶官场或者怀才不遇有关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鲍照的《拟行路难》等。
我们看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这个意象一向是自由的意思。“高飞”一向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云”这个意象,有一种意思是游子。“孤云”则指隐士。这两句说尽文人,进取的和归隐的,都各自离去。后两句表面看是对山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前面两种人的蔑视。只有天地自然知我之心,欣赏我,同情我。这是任性自然的追求,也可以说,这里面有李白的大志,所以他瞧不起飞黄腾达和归隐弃世两种人,他的目标一向是大济天下功成身退,与两种人都不同。
至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避世隐居背后的清高人格和不合作态度的典型表现。
也有的诗是真心欣赏、赞美隐居或者农民的生活,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客至》、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等。这种诗,也要考虑到作者的儒士身份,他不是单纯地赞美农村生活,而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者赞美,“王孙自可留”。隐居生活,一方面是对任性自然的人生的追求,一方面也是对功利世俗的反抗和不合作。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看起来是描绘农村的美景,其实作者是在赶路,是心里羡慕这种农村的生活。最后提到“旧时茅店”,他还记得住在这里的感觉。
咏古伤怀
“咏古伤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咏古诗是从西晋左思的《咏古》正式开始,慢慢确立起来的。前面说过,中国人对历史、对传承是十分重视的,所以经常做历史的反思,见到文物古迹都会无限感慨。
咏古诗一定会说功业成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业成空这件事,其实就是说人生苦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了,何况我呢,所以说“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还是说人生苦短。这个主题怎么去理解呢?
所谓的功业成空,也就是济世安民之功业成空的意思,儒士没有别的功业。济世安民之功业之所以会成空,就是因为人生有限。如果古人做了那么多济世安民的事,最终都成空了,那么何况我所做的这些事,不也会成空吗?这种忧虑,就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在将来是不是有意义,这种忧虑的指向也反向的。如果一切功业都会成空,那就不做呗,但他的潜台词是:我就是要去做,意义在于过程。因为他正在全身心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忧虑,他害怕它正在做的事情也会这样。这是儒士很大的悲哀。功业建起来,下一代人还指不定什么样呢,而且他也看不到。但是这些伤怀,人生苦短带来的历史感,都是积极的,不做就不会说这句话。
刺时叹世
第八个主题是“刺时叹世”。这个主题来自《诗经》的“刺”的传统。诗一直是可以用来直接批判现实的。“新乐府运动”的诗,就是直接批判现实,它是有传统根源的。我们以前对这类诗分析的很透彻,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批判现实和刺时叹世有一点区别,批判现实的意思是想推翻现实,刺时叹世不是想推翻现实,而是想回到原来的正道上,哪个地方不对要做调整。
叹世的诗,想改变现实的心要弱一些,更多的是感叹,而且常与怀才不遇、全身远害联系在一起,在元朝、清朝比较多。比如马致远《折桂令·叹世》:
东篱半世蹉跎 竹里游亭 小宇婆娑
有个池塘 醒时渔笛 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 孟光台我待学他
笑我如何 倒大江湖 也避风波
这里的“也避风波”,不是甘心情愿避世的意思。凡是这种说法,都是反讽,都是对世道的不满。叹世的主题,一定也隐含着“刺”的传统。
美颂教化
第九个主题是“美颂教化”。这个主题同样来自《诗经》的“美”的传统。《诗经》里有很多赞美君子、圣贤的诗,这些诗都起到教化的作用。后世也延续了这个传统。美颂之人、之事、之物,最终一定要归结于符合大道的德性。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这是对人的赞美。还有对盛世的赞美,比如贾至、王维、杜甫、岑参的早朝和诗,这样的诗历代也有很多。
唱和酬答
第十个主题是“唱和酬答”。这个主题的确立是跟《古诗十九首》同时代的苏李诗。苏李诗经过考证,现在基本认为不是苏武跟李陵作的,而是太学生做的。
“唱和酬答”这个主题是儒士赠给儒士的诗,要永远记得这个事情。儒士赠给儒士的诗,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互相安慰,互相鼓励。《送元二使安西》怎么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鼓励他,你去吧。“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是这样。杜甫送给李白的那些诗,李白送给杜甫的诗,都是这样。“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都是互相鼓励。现在语文课上经常说这是表达朋友之情,不要这么解释,怎么是朋友之情呢?儒士与儒士是朋友吗?不是朋友,是同道。同道跟朋友有什么不同啊?同道是一起去追求道的,是做好了殉道的准备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于一般的朋友的关系。所以这个“唱和酬答”的诗,都要扯回到济世安民,你要说清楚,这俩人都是要干济世安民的事,这个主题你就解释清楚了。
唱和酬答,不是简单的对付一下,大家都是有使命的人,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力量,多么令人敬佩。
附:本文是徐健顺老师即将出版的《吟诵——中华传统读书法》和《普通话吟诵教程》的后记部分节选,后续会继续连载于“我爱斯文”【斯文论坛】栏目。
作
者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我爱斯文
用中华文化精神
做教育
有学理 有传承 有体系
有方法 有资源 有效果
学术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
中国语文现代学会吟诵分会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附:2017年暑期中级班已开始招生啦!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