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第十二讲~渔阳第二法
清·王士祯 押东韵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王士祯任扬州推官期间,留下的山水诗数量颇多,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等类诗。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此诗应是写于王士祯到任后的第二年春(时年28岁),他至苏州,过无锡,登惠山。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起承两句以虎山桥周围的景色作铺陈。首句前四是位置,后三写此地到处是很高的松树;次句写这些高松掩映着有水流经的一座古寺,从寒流可见是秋季,古寺之所以红,自然是山中的红枫之叶红。一幅美丽的秋景展现出来了。
通过我们学过的流水句法可以看出,层松,是后句的主语,首句的主词是松,前六字都是修饰松的位置和高度的,与后句的古寺,呼应。这明显是个主语拆分的单句式流水。
虎山桥:位于虎山脚下,是从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载:光福这里在每年的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一二句的景写,是作为铺陈用的,第三分句一转,说自己没能去擅胜阁远眺光福,因为有雨,所以却上了重楼去看邓尉了,唯见太湖西去雨蒙蒙了。这里的却,作连词用,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这首因第三句用了转折连词,却上,就是是渔洋第二法了:起承两句说一事,三四句表明,登擅胜阁不成,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便登重楼而看邓尉山那里的梅花了。第三句以却上,引出转折意,是第二法的关键。
从手法上,可以看出,王渔洋的七绝风格,学的是唐人的,流水句用的非常到位。现在明白我们为何从唐人绝句开始了吧。
再看例诗二:
(二)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清·王士祯 押鱼韵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系列我们上一讲学了几首。确实是王渔洋在金陵时期的的代表作。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其二的起承两句以今日景叙述六朝事:结绮、临春,是楼阁名,南朝陈后主所建。因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已经荒废了,所以尽已成了废墟了。
次句的,琼枝璧月:指南朝陈后主与诸后妃、狎客所赋歌曲的曲词,有句曰:“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意思是,如果后主知道,这过去的繁华之地,今日已经荒废成这样了,会怨成啥样了?何如,成什么样子了的意思。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三四两句一转,转写昔日的繁华今已不存,与首句之间是相呼应的,首句是变化的,三四两句是不变的。变与不变的描写,是经典的唐人怀古咏史诗所用的手法,王渔洋继承了唐人的特色。
青溪:水名,故址在今南京市内;江令居:南朝陈时,江总的住所。江总,字总特,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不持政务,终日与后主游宴后庭。隋灭陈,又入隋为上开府,卒于江都。
归纳一下:这首七绝一二句写过去的繁华已尽,写的是变化:结绮临春等诸殿,已成废墟;琼枝璧月,代指过去一起淫乐事,已经成怨。第三句以惟余一词来引出转折,而今,只有青溪水还环绕着江总的旧居而流。此化用罗隐的筹笔驿尾联而来: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看见没,王渔洋的很多诗句化用的唐人的。这首的三四句几乎和罗隐的一模一样。
复习一下七绝中的时空变化:一二句提示的是今日之景,今日所见。但暗示了同一景物的过去的繁华,所以虽然是今日景,是实,但暗示的过去是虚。这叫什么,是所谓的实中有虚的表达。三四两句也是今日景,但表达的是个唯有二字。是以不变之景的有,反衬消失的过去的繁华。怀古诗的套路哦。
(三)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一看骊山,就知道说的玄宗和杨贵妃事。王渔洋有一段曾经在长安做事,应该是那段时间所作。一般诗人去长安,都会去骊山的华清宫看看,回忆一下当年的事。手法还是用经典的,写变与不变。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起承两句以玄宗与杨贵妃幸骊山事而怀古。黄衫,隋唐时为侠客,及富豪的年轻人所爱,但别忘了,我们所熟悉的黄马褂,就是黄颜色的衫衣,夹克式的黄衫。乃是皇上的最高赏赐,代指的是高功,高官,受宠者。这里一看就知道说的是安禄山,暗示玄宗对安禄山的偏爱和赋予高官、高帅。
安禄山来京城时,常常又和杨贵妃厮混在一起,因为安禄山善舞,两人一拍即合。所以起承两句,一是指安禄山,二是指杨贵妃,谁都知道,荔枝,一定是指贵妃的。舞马,原指按音乐节奏跳舞的马,暗示为安禄山。荔枝,指贵妃事。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一二句把过去的盛唐事说完了。不复了,更无了,结束了。第三句以只余二字带出转折意,今天唯有的只有骊山的盛景未变,而这些,就只能留给今天的诗人们去吊盛唐了。布局和上面那首完全一样,变的是人事,朝代,景色不变。
因第三句的,只余,作为今昔转折词,第二法。时空的变化,同上一首。关于第二法,徐晋如先生只选择了三首王渔洋的例诗。全部讲完了。但类似于这样布局的唐人的诗很多。下面我们就再参考几首唐人的:
(四)
苏台览古
盛唐·李白 押真韵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的这首我们读过多次,首句前四旧苑荒台,是指旧时的吴王宫殿,如今已经是荒台了,但旧地的御柳还在,春天一到,就又焕发新妆了。次句是今日春事,处处可闻菱歌清唱,一派春时景色。意思是过去的旧皇宫早已没了,变了。
第三句一转,说今天剩下的只有西江上的月亮,当年曾经照过吴王的宫里人。这个是说,皇宫没了,但旧时的月还在,曾经照耀过吴王的宫女的西江之月,现如今,照着大唐的人了。西江,指长江,因从西向东,故称。
第三句只今唯有,转折连词,与第二法同。
(五)
越中览古
盛唐·李白 押微韵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比较特别,前三联都是说一事,旧时勾践得胜归来,义士们衣锦还乡,宫女们春殿恭迎。第四句由转折词,只今惟有,转到今日。虽然转句位置不同,但都是用转折词转过来的。
复习一下我们讲过的,三一结构。
(六)
桃源 其一
盛唐·李白 押麻韵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李白诗补遗,写桃花源本事。
一二句铺陈,写当年为何会有一群秦人,避乱而入桃花源,与世隔绝,不知汉魏事。第三句一转,写到今日,说那些人居然到今日还不出烟溪口(桃花源入口),唯留一水一溪,而万古潺湲不息。
第三句的至今,转折连词。如果按布局特点,这也是第二法。另外我们需要复习一下七绝里的时间转换,首句昔日,过去之事,三分句一转,转入今日。是今昔对比的手法,而且万古二字,体现了一个历史时间段。
(七)
炼丹井
盛唐·李白 押冬韵
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李白喜欢修道,炼丹,和杜甫一起游玩时,还一起去找过仙丹妙药,寻求炼丹真法。当然是不遇的。但李白本人一直念念不忘。这首诗,记录的九首葛洪的炼丹井。据《宛陵郡志备要》卷一,以及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四(《李白在安徽》云:井在九华山卧云庵北面。
一二句铺陈,点明题目中葛洪炼丹之井的位置,由曾字暗示此是过去之事,从虚实角度来讲,与现今比,过去为虚,现在为实。眼见为实,闻道为虚。这一二句大家看出来了吧,是虚,都是说的传说中事。
第三句一笔宕开,转入今了,今犹在,自然是亲眼所见,不见,是进一步修饰今日景,如今这个井边只有短松了?为何这么说,没有长松,只见短松了?哈哈哈,一听就明白了,这里的炼丹井,是假的,后人标的。如果真的是过去多年的,应该是见长松的吧。
好,今犹在,转折连词,提示是所谓的第二法了。
(八)
过勤政楼
唐·杜牧 押虞韵
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花萼楼,杜甫的秋兴八首里提到过,是玄宗专门为兄弟们建的。而勤政楼,是玄宗办公的地方,可以想象在当年的盛唐时期应该是多么的繁华。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当然,安史之乱爆发后,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
下面我们看看杜牧如何以七绝这个题材来写怀古类的诗: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概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诗里,首句是抽象的,次句是为使其具象化。这种手法,在七律里,是由首二联来完成的。这里,一二句说一事。
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第三句一笔宕开,移情于景了,说,这个勤政楼已经荒废了,唯有一词为转折连词,转到了景点处的一个具体的物上了,惟有紫苔偏称意,如何呢?年年因雨上金铺”。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字字都是感昔伤今之语。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
这是因为七绝这个题材,空间非常的小,需要作者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来说事。同时,情感又不必直接道出,而是移情与景,以景物的变化来表达。因紫苔,随处生长,自得其乐。
杜牧见盛唐的凋零衰败,而失意,对比得意之物,格外深刻。这也是唐宋两种诗风的不同。
从布局看,一二句说一事;三四句以转折连词唯有,一笔宕开,是第二法。
全篇写今日所见,一二句是重在过去的繁华今已经无,三四句转写今日所见之有。
记住,这首里过去的繁华,是由无字表达出来的,而今天的有,体现了今昔之变化。
(九)
汴河阻冻
唐·杜牧 押支韵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本诗作于大中二年(848)。此年作者得宰相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此诗应该是作者河南出差时,路过汴河初冻有感而作。诗以冰底之水喻浮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匆匆而过的无奈之情。
一二句铺陈景色:千里长河因天气变化,渐渐要冻住了,水面开始结冰,次句以,玉珂瑶佩响参差,来形容自己路过河面而听到的冰块碰撞的声响,如上朝时的晨摇玉佩趋金殿时的声音一般。
看到没,这是非常老道的,由景而转情的过度手法,由实,转虚了。还记得不,写景为实,写情为虚。写景时,要学会使用由实转虚的写法,比如这里,首句写景,次句入情,是为由实转虚了。
从布局角度来说,是一二句铺陈;第三句一笔宕开,转入情写,以却似,为转折连词,开始了比兴手法,说浮生就如在冰底的水一般,虽还是日夜东流,但由于冰面的覆盖,人却不知了。这是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晚年对仕途的感叹。说此事人不知,是指难以察觉。
这里的水冰相击而作玉响,是为实景,而叹人生流逝,是为哀情;这里,诗人用,玉珂瑶佩响参差,来描乐景,暗示自己的仕途。手法巧妙。能从乐景中道出人生的无奈哀情,是我们需要学会的诗法哦。
布局上看:一二句以所见景铺陈,三四句以却似转折连词入情。是为第二法。
(十)
送薛邽二首 其一
唐·杜牧 押支韵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
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期间所作(会昌四年九月(844)),杜牧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位于秋浦县,即今安徽贵池。“三张”指西晋名流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薛邽,应该是作者的一位诗人朋友,所以以三张代称。
诗的一二两句,泛泛的写了池州的风光,风景之美,吸引了大量的诗人来采风赏景。这里,可怜,为可爱的意思,走马骑驴,对诗人的一个习称,我们早晚读,学过陆游的一首诗写道,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孟浩然也有骑驴寻梅的典。
次句,岂有风光肯占伊,暗含别指,意思是,难道只是风光让你留下的么?应该还有别的,伊,指前句的骑驴汉,反问句,为三分句的转,作了铺陈。池州风光很好,吸引了大量的诗人,既有风景,又有江南的美女(参考其二便知)。
第三句一转,说,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迟迟,啥意思,舍不得离开啊,为何惆怅?当然是因为美女,让人流连忘返。而一个只有二字,把薛邽,与其他骑驴汉做了比对,其他诗人也惆怅,也流连,但最盛者是你哦。
布局上,一二句铺陈,说池州秋浦这里美景美女多,但只有,自己的这位朋友最为惆怅。以只有,作转折连接词,翻出三四两句。第二法。
参考一下其二:
送薛邽二首 其二
唐·杜牧 押灰韵
小捷风流已俊才,便将红粉作金台。
明年未去池阳郡,更乞春时却重来。
这位叫小捷的姑娘非常风流有俊才,你便把这红粉(指美女)做了金台了(反用黄金台求才的典)。如果明年我还没离开池阳郡(指池州),请你明年再重来哦。好了,今天的渔洋第二法,就说这么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