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段子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这么一个段子,说的是在某个小镇上,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跑 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
有了1000元 ,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 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这几个人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我们现在姑且不去谈他的真实性,但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却不难看出货币流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这个段子也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目前风靡大半个中国的房地产调控……
诚然,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涨幅过大,严重的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而直呼受不了时,政府出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打击投机行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动撇都采取限购、限贷,将所有的购房者都堵在大们之外的办法就如同上面那个段子中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流通
实际上在众多购房者中无外乎有这么几种人:一种属首套房购买者,即所谓的刚需人群;再一种便是二套房购买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善住房人群;第三种便是投资者,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看到人家买房赚到了钱,也想一试身手买几套房放在那,持房待售;最后一种就是典型的炒房者,他们是一伙典型的投机客,不问地点,不问楼层,只要价格合适,他们便会蜂拥而入,将看中的房子买个精光,当初风靡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就是典型代表。
在这么四种人群中,炒房者(即投机客)无疑是最不容许存在的,他们买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而且还是不择手段的赚钱,他们的存在,即扰乱了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而且还会时不时推高房价,在高位套现,让不明真相的跟风者蒙受损失。政府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明明白白告诉这帮人,炒房这条路行不通了。
接下来说说首套房购买者(即刚需群体),在这部分人中有很多是外地来到这座城市的打工者或做生意商人,他们经过多年的打拼,融入了这座城市,于是便打算买套房(新房或二手房),谁知就在他们准备下手时,却迎来了限购和限贷,无形中提高了这部分人群的准入门槛,,于是,昔日的希望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眼看就要到手的房子只能眼睁睁看到别人搬了进去。
还有就是二套房购买者,这部分人中当然也不泛第三种投资型购房者,但更多还是想改善住房条件,把自己从拥挤或较差的住房环境中解放出来,这部分人群中,有的本就是原住民,一家几口人长年挤在破旧、低矮、狭窄的筒子楼里度日如年,改善居住条件对他们来讲是最为迫切。有的则是几年前通过购买二手房,解决了住的问题,后来孩子出生或长大,涉及到父母来家中照看孩子,又面临住不下,需要换大一点的房子问题。或者说经济条件的改善,也想让自己住得舒心,住得宽敞一些……
殊不知,很多地方政府一纸命令,便将这最需要买房的两类人挡在了门外,想买的买不了,想卖的又卖不掉;卖不了旧的,就买不到新的,于是,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交易清淡,门可罗雀,看起来调控见了成效(房价没有疯涨了),但实际上却导致了另一种情况的出现:没人买卖房屋,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出现萧条,也会导致上下游很多行业的不景气,我相信这也是国家高层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真正的调控着力点应该放在严禁炒房、允许换房(即卖一套买一套)、欢迎买房。
严禁炒房应该算是目前的基本国策,是最恰当的铨释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厘清了思路。
而允许换房则是尊重市场法则,尊重更多改善住房群众的需求,只要是卖一套,买一套,就应该将这种情况与纯碎的购买第二套房相区别(即保有量),而不是通通提高首付比例。
对于首套房购买者,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其限购政策应该实事求是,不要水涨船高,人家是拿钱买房,不是等你分房,没有必要每次调控都拿这些人开刀,严重打击刚需购房人群的积极性不说,对于搞活经济,加速市场流通都存在负面效应而不是积极作用。
为什么,每一次的调控过后,房价都会呈现报复性的上涨,购房者都会义无反顾地涌入市场购房,就是因为在N多次调控中没有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购房人群,从而压制了刚需人群的购房需求,一旦开闸,必然就会出现量价井喷式的上涨,以往是这样,明年(或者说今年下年)仍然会是这样。
只要刚需购房人群的存在,只要人们购房的欲望没有抹灭,调控就会是永远都存在的话题。
只是不要忘了上面关于流通的段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