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全市一体化循环大周转”,努力探索教职工编制“周转池”新模式
河北省邯郸市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先手棋,强力打造区域教育中心。针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上存在的“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并存、县域间分布不均衡、结构性短缺以及民办义务教育学生回流带来空前编制压力等突出问题,该市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打破使用富余编制建立小周转池的传统做法,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市统一打捆、统一管理,构建了“一体化大周转”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邯郸特色的教职工编制周转循环使用的新路径。
打捆使用,上注下调,实现周转池体量规模提档升级
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谋划、具体推进。一是坚持打捆,建立周转池。邯郸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虽总体达标,但仍存在着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不平衡问题;全市现有1152个村小学、教学点,办学分散、学生较少,出现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近年来,学生入学呈现乡村向县城流动、县城向市直流动的趋势,出现了区域流动性缺编问题;落实“民办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数压缩至总学生数5%”的政策后,压减的民办学生将大量回流到公办学校,进一步加剧了编制短缺。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该市按照“全市统筹、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注重效率”的思路,率先提出“一体化大周转”新模式。二是坚持下调,挖潜周转池。打破县域、部门壁垒,将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所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部打捆集中收储,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一体化周转池”,每年一核编,每年一分配。三是坚持上注,扩容周转池。市县两级结合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回头看”、公立医院控制数管理等各项改革,将收回的1837名编制补充注入周转池。此外,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该市从市级存量编制中一次性拿出2000名编制充实到周转池一并使用,重点用于保障新设立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教育领域改革等用编需求。
削峰填谷,精准投放,实现周转池编制分配提档升级
在周转编制分配使用上,该市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的理念,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个方面出发,以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师生比为基本标准,综合考虑市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空编情况、教师招聘补充计划、事业编制总量超空编等多种因素,做到了科学公正、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从全市层面盘活了编制存量。一是削峰填谷。强化编制“执政资源”的政治属性,打破编制“区域所有、部门所有”的固化思维,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相对富余的县区抽减编制800余名,补充到编制缺口较大县区,真正实现了全市统筹、削峰填谷。二是精准投放。对偏远村小学、教学点较多县予以重点照顾,从周转池中专门拿出300余名编制实施定点补充、核编到校,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教师编制不足、结构性缺编等问题。三是循环使用。推行满编运行、即缺即补。市委编办、市教育局每年对市县两级教育编制使用情况开展联合核查,对连续三年空编率超过10%的予以核减,收回周转池循环使用,防止编制资源再度固化、闲置浪费。
数据赋能,动态监管,实现周转池管理维护提档升级
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及“一网通办”数据平台,不断加强编制管理效能,探索建立“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的管理机制,以大数据分析结合教育部门反馈机制助力周转池编制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一是强化分析研判。强化机构编制基础性、前瞻性、宏观性研究,持续加强分析研判数据的能力。将机构编制信息平台功能从查询、汇总的基础功能向数据分析、决策参考延伸,确保教育编制数据运用科学化。同时加强3至5年内即将退休教师的整理、核查工作,提前谋划、统筹安排,确保盘活、用好全市教育系统编制资源。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周转池编制管理的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实名制系统在教育编制管理中的动态监测、跟踪预警的功能和作用。市县编办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作为机构编制直查直处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联合教育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对挤占挪用、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以市委编委文件印发《强化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编制机制的若干措施》《建立市县中小学及市属高校教职工编制周转池的试行方案》,制定“扩大教育编制来源、严格编制使用管理、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等4个方面15项具体措施,持续加大事业编制统筹挖潜力度、加大一线倾斜力度;在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考核评价等方面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强化支持服务,优化教育事业发展环境,配套促进教育编制周转池规范运转,推动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共邯郸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