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画与画中琴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11-12 美术 阅读: 172
摘要: 不知何时起琴与画就结缘了,据有人考证最早将琴、棋、书、画并称的是唐朝张彦远在其所著《法书要录》中提及,其引用初唐时期何延之《兰亭记》一文中,谈到辩才和尚时,何延之做了“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评价。琴家兼画家宗炳“妙善琴书”自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此时宗炳的琴声与画意是相通、相融的。作为琴家兼画家的王维、赵佶等何尝不是将二者通融,继而实现了与宇宙、山川对话的目的。

琴中画与画中琴

不知何时起琴与画就结缘了,据有人考证最早将琴、棋、书、画并称的是唐朝张彦远在其所著《法书要录》中提及,其引用初唐时期何延之《兰亭记》一文中,谈到辩才和尚时,何延之做了“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评价。关于琴棋书画的排列顺序,古琴界通常的认识是,琴作为四艺之首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说排序是以产生的时间为序,有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的传说,亦有琴创制虞舜时代之说,而棋的产生时间次之,书画又次之。二则认为排序是以抽象的深浅为准则,越抽象艺术性越高,琴音的抽象性自然高于相对具象的绘画。笔者以为从何延之、张彦远最早的概念当中,并没有对四者的顺序关系有着明确的排名讲究,历代权威文献似乎也找不到答案,或许偶然,抑或必然,总之琴棋书画相伴千年,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中华文化的沃土。琴棋书画作为中国千余年来文人士大夫终生追求的艺术形式,终身相伴的修养、形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延续的主要载体。有许多士人通过四艺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升华、生命的延续。琴家兼画家宗炳“妙善琴书”自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此时宗炳的琴声与画意是相通、相融的。作为琴家兼画家的王维、赵佶等何尝不是将二者通融,继而实现了与宇宙、山川对话的目的。

(明)文徵明 携琴访友图(局部) 绢本墨笔

纵80厘米 横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艺中琴与画可能是关联最紧密的两种形式,从现今流传的主要琴曲看,很大一部分是表达山水画意的,如《欸乃》《潇湘水云》《流水》《石上流泉》《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听泉引》等,这些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古琴曲,亦是当下琴人及爱好者弹奏的主要曲目,能成为经典并为大家久弹不倦是有原因的,通过这些清幽、淡远的琴曲,听者若赏山水画一样,很快能将听者导入到一个清澈、明净、闲逸,且与世无争的自然境界当中,暂时忘却尘世中的喧嚣、阴霾,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入得琴曲,亦可神游山川、放怀五湖。试以《欸乃》为例,琴曲表现了澄水无滓、山青水绿的境界,一位淡泊身心的渔人抑或士人隐逸其间。历来对该曲的最好解读,莫过于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细品柳诗,静听该曲,一幅鲜活的山水画面跃然脑海。以《潇湘水云》为例,该曲是南宋古琴家郭楚望所作,表现了潇水、湘江的云水景象,最早收录此曲的明代《神奇秘谱》解读该曲为:“……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一幅《潇湘水云图》跃然纸上,笔者听了该曲后,也曾创作《潇湘水云图》手卷,亦曾泊舟于潇、湘二水合流处,以探郭楚望眼中之景、心中之迹、琴中之境。再以《平沙落雁》为例,根据《天闻阁琴谱》解题为:“盖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琴苑心传全编》解题为:“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该曲画面感浓郁,历来为许多画家所喜表现,笔者以为傅抱石先生所绘的《平沙落雁》图最为成功,充分表现了沙平水净,三五成群的鸿雁往来盘旋,飞鸣斜掠的境界,令人印象深刻。

(北齐)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残卷局部) 绢本设色

纵29.3厘米 横122.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古琴大量地出现在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可以说“出镜率”非常高,这与古琴在士人心境中的特殊性有关。历来士人没有将古琴视为一种普通乐器,而是将其视为修身的道器而存在,为此将“道器”导入画中,与画中士人相伴,使这种审美倾向具有更强的意义。长此以往,形成了传统山水画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笔者粗略统计,历代人物画、山水画中古琴“出镜率”的三种形式,主要是抚琴类、携琴类、陈设类,在人物画中以抚琴类居多,山水画中则是携琴类居多。从各朝出现的数量为计,尽管早期晋唐时的人物画亦多有古琴出现,如晋时顾恺之《斫琴图》(传)、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从宋开始古琴在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如著名的赵佶《听琴图》,然而到了明代绘画中古琴则出现得最多。笔者还通过观赏绘画,观察到晚清以后,古琴逐渐走向了衰微,直至十年前古琴一直处于低潮期。可以说这段时期,古琴在文人中或者说在画家中的普及和之前朝代比有明显差距,因为从民国时期开始有许多绘画中出现了抚琴时的常识性错误,如头尾不分、琴筝不分等,而之前历代绘画中几乎看不到这种低级错误。当然,近几年古琴的普及与发展似乎呈现出井喷的态势。

古琴与绘画内在的精神性是相同的,特别是山水画,甚至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是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二者均是依寄于中华文化土壤,特别受老庄思想影响尤甚,与艺术上追求空远、清逸、简净的境界亦极为相似。为之在创作与欣赏上可以互相影响、互相鉴见,亦可互为解读。古琴的空灵、抽象、不确定性,吸收到山水画中,山水画则画面更加空灵,境界更加幽邃。山水画的具象、云林境界,能助弹者更好地表现琴境,能助听者更好地进入琴曲意境。笔者作为专业画师深喜古琴,亦画过一批琴画作品,身感二者是相通、谐融的。

其他相关
“三毛”也是徐汇人?来听听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码!

“三毛”也是徐汇人?来听听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码!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6-01 阅读: 1
地方志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故事,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方志文化更好服务社会发展,5月16日下午,徐汇区方志文化“三进”示范推介展示会暨湖南街道方志文化街区建设发布活动在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举办。 ...
罗中立油画《父亲》(高清大图)

罗中立油画《父亲》(高清大图)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6-01 阅读: 1
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时间于1980年,作品篇幅:公分。罗中立《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出的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张氏家族的第三代有两位佼佼者,分别是张若霭和张若澄。乾隆皇帝是个艺术品发烧友,他格外看重能够进行诗文书画创作的臣子,正好张若霭、张若澄二人都是此中高手。通过张氏兄弟合绘的山水,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画家的一些主题性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看上去有种处处掣肘的感觉。...
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关于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被我国称为什么时期?

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关于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被我国称为什么时期?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常常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上古时期。以目前的考古情况来看,大约是在夏商之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也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 ...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1
4月28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支持,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办,大公报、点新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协办,艺术香港文化推广中心承办,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中央驻港联络办宣文部副部长林枬,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大宏,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著名文化学者、陕西文联副主席、华山论剑西凤酒品牌文化顾问肖云儒,金庸前秘书、金庸作品编辑和研究者李以建,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小军以及来自各界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会。论坛由香港新闻联常务理事林芸生主持。...
文人雅器,如此澄怀

文人雅器,如此澄怀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1
瓷,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清雅的一抹圣洁——明如镜、白如玉,受污不侵其洁,经火不变其形,入土千年不朽。(澄怀堂堂主熊亚清先生)中国传统山水画、书法、诗文创作无不雅重思与境偕——创作时以艺术想象使情思和物象交互融合,形成自我之境。所看、所想与所为同一,方能成就为之美、为之用的万古文人雅器。...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