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要赢了?这2句古诗读音悄悄发生改变,再这样读可就错了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11-22 文化 阅读: 175
摘要: 在我国的朝代上,唐朝是诗人和诗歌作品最多的朝代,数量最多,质量也是最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统一的朝代,中间也有过几次分裂的时代,为何独独唐朝是诗歌女神最为眷顾的朝代。其实,秦朝过于短命暂且不讲。以上两句古诗的读音已经悄悄发生改变,再像原来那样读可就错了!

在我国的朝代上,唐朝是诗人和诗歌作品最多的朝代,数量最多,质量也是最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统一的朝代,中间也有过几次分裂的时代,为何独独唐朝是诗歌女神最为眷顾的朝代。

在唐以后的宋元明清,或许可以说是诗已经被唐人写尽了,从广度从深度,后人再无法找到新的角度和路径去阐发诗的传统,所以这几个朝代的诗人和诗作都不如唐朝。那么在唐朝前面的秦汉又为何不是诗人和诗的朝代?

其实,秦朝过于短命暂且不讲。汉朝的强盛和延续的时间之久,也是历代罕见,期间也出现过不少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但并没有形成爆发之势,从数量和质量来看也都比不上唐朝,那么,为何唐朝如此独特?

唐代科举特色

这大概可以从唐朝的科举制度中找到一些原因。在唐朝以前,朝廷选拔官员并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考试。汉有举孝廉,魏有九品中正制,此两种制度其实都是委托地方官或由中央派员去地方对优秀人才进行考察,从中选拔人才任命官职。

到了唐代,除了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还有科举取士,为寒门学子的上进之途。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多,分类也相当仔细,其中尤以进士科为人看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中进士科的,更容易在以后的仕途中晋升,乃至做到宰相之职。

唐朝的科举考试并不单纯以考场上的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考试的士子不需要糊名,考官可以直接看到哪一张试卷是哪一位士子所作。那么这位士子平时的名望和作品在此时自然也就成了考官衡量其水平的参考。这便催生了唐代科考很著名的一个特点——行卷。

行卷与诗

所谓行卷,是指应举的士子,把自己平时的诗文作品写成卷轴,投于官宦贵族之家,以求获得贵人看重并为之宣扬的做法。这种做法,于寒门士子来说可以得到名门望族看重,自然也就有利于日后科举入仕和仕途升迁,于高官显要之家来说则可以提前结下善缘,投资于此时还未显达的士子,日后双方在官场上结为奥援,守望相助,正是互惠互利之事。

如此一来,行卷一来是士子们的敲门砖(正如今天的名校学历),二来又是名门望族考察士子水平的重要依据。行卷之事便风靡一时,有唐一朝,盛行至极,行卷的内容,对双方也便非常的重要。前面刚刚说过,行卷的内容便是士子平时所作诗文,拣其得意者成卷,诗的重要性,由此便一时无两。唐朝人写诗,读诗,传诗,各种诗会,各种诗社,蔚为大观。

诗的特点

既然诗这么重要,那么唐人有心于科举的自然都要研究诗。诗的体制,诗的写法,诗的题材等等在唐人投入并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热情研究尝试之下,达到相当高的成熟度。我们读书时都要学习一些诗的。诗的体制大概可以分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新乐府,古乐府。

乐府体裁的诗在格式上相对不那么严格。而律诗和绝句,则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首先是押韵,绝句的第二句诗和第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部分必须相同或者相似,比如说白与采,两个字的韵母部都是汉语拼音的“ai”,这两个字便可为彼此押韵。律诗大体为八句,也有超过八句的长律,律诗同样是在偶数句押韵,即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诗末尾一字必须押韵。

除了押韵,绝句和律诗都有平仄相对的要求。所谓平仄相对,便是平声和仄声的相对,古人把汉字的读音分为阳平、阴平、去声、入声,其中阳平和阴平为平声,去声和入声为仄声。那么什么是平声和仄声的相对?假如一首诗它的第一句的读音是“仄仄平平仄”,则第二句的读音就必须是“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中又有一个非常简单又很有名的判断,或者说叫要求,即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就是:两句诗中,它们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声调都可以含糊,可以不做要求,但是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声调则必须严格遵守平仄相对的规则,不能含糊。

多音字的使用

这么一来,写诗首先在声调和用字上就是很让人头疼的事。因为难度太高,在唐朝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考诗赋的时候甚至是允许考生带韵书的,方便考生查韵,于是汉语的多音字在写诗的时候便是一大方便窍门了。

在古汉语和汉字的发展中,因为各地方言的流变,也因为每个朝代官话都不同,汉字中有非常庞大的多音字群体。同样一个汉字,放在不同的句子中,不同的词语中,它的读音便不一样,读错了那是要被人笑话为文盲的。

本文前面提到行卷。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曾经向当时的“四明狂客”贺知章行卷。李白在他的一生中曾三入长安,第一次进长安,他便向各个王公贵族行卷,但没有人赏识他。第二次入长安,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对他极为赞赏,称赞他为“谪仙人”并向唐玄宗大力推荐。这大概是李白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与贺知章、张旭等人常饮酒作乐,号称“酒中八仙”。

这位贺知章老大人是何许人?可能他的名字知道的人少,但他的作品《咏柳》《回乡偶书》却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多版教科书中也是一直存在。其中《回乡偶书》全诗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衰”字,旧时读作“cui”,若是读作“shuai”,大概是要挨夫子打的。但到了今天似乎都在读“shuai”了。

无独有偶,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两句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的白字一般都读作“bai”,但在这里,它正确的读法其实是“bo”,四声。或许有人要问,那李白岂不是要读作李“bo”?汉语中,是有多音字的。

以上两句古诗的读音已经悄悄发生改变,再像原来那样读可就错了!

小结

近些年来,网络上经常有争论古诗词中汉字的正确读音。有些人以为必须以古音为准,古诗词毕竟为古人所写,他们写作时自然是以他们当时的读音为准,所以不能以今天的读音去读古诗词,这些人认为今天在教学中必须把汉字在古诗词中的正确读音另立出来,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

但有些人则认为,汉字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其读音也一直都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汉字及其读音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并不需要强调其在古代诗词中的正确读法。一切以今天的时代要求为准。

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似乎又都不够全面令人信服。或许还是回到多音字这个领域上来,汉字是有多音字的。对于研究古汉语古诗词古代文化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坚持并研究汉字在当时情况的正确读音,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大可以不必那么严格要求的。生活中用到古诗词的场合极少,其传承的普遍意义便不大,不讲究古代读音也是方便了大家的学习和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已经悄悄改变的读音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相关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4 阅读: 2
“飞花令”是古代文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词句,但选择的词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第二人要接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如今已经改良,简单得多,如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等等。含有“春”字的诗句...
诗词中的翻叠技法

诗词中的翻叠技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3 阅读: 2
诗词的翻叠,即在诗词中将两种表面上相反的意思叠合在一起,让其相反相成,使诗句蕴含哲理,增加诗词的理趣。一、一句之中翻叠这种下句翻上句的翻叠方式,使诗歌在结构上别具一格。三、下半首翻叠上半首绝句中的后两句,律诗中的后四句与前面两句或四句的意思相反,从而否定前面的议论或描述,称为下半首翻叠上半首。...
诗词初学

诗词初学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7 阅读: 2
这种诗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不仅仅适合在绝句中在律诗和词里也可以使用。这个是我早年写的一首题图诗将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感来,这样的手法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这诗写景写活了。4、携禅入诗唐代不少山水诗都是禅诗这是写景诗。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第四携禅入诗。...
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2 阅读: 2
▲ 点击上图即可报名▲ 自第一届诗词少年·城市少年诗词大会推出以来,报名参与人数屡创新高,已经有来自全省超过800所学校的数十万的学生参与了挑战。热爱诗词的小朋友们,在一场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线上比拼中,记忆、理解了对应年级的诗词。他们还在这里以诗会友,以词抒情,用真挚的情感和才华诠释着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 目前,“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正在报名中,我们在此邀请更多热爱诗词的少年们加入这场诗词趣味挑战!本届大会将延续以往的精彩,为诗词少年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无论你是对古诗词有着浓厚兴趣的诗词小达人,还是希望增加诗词储备的诗词学习者,这里都将成为挑战自我和绽放光彩的舞台。...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 知识点梳理(四)名词解释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 知识点梳理(四)名词解释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5 阅读: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4、性灵说: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
“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开始报名,邀你参与

“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开始报名,邀你参与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1 阅读: 2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近年来,各种跟诗词相关的电视节目和纪录片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诗词的魅力也再次点燃了无数人的心。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那些触动心灵的诗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城市少年诗词大会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