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常识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4-01 文化 阅读: 2
摘要: 今人学写近体诗,初要大胆,不做格律的奴隶。近体诗的种类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这以后的事情。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朝成熟定型的格律诗,韵、平仄、对仗等都有许多讲究。近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平仄五言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近体诗的对仗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可以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近体诗格律常识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再加上音韵学地发展,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所说的近体诗指的就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也叫今体诗。所谓“近”、“今”指的就是唐代,不是就今天说的,这是名称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体诗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近体诗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掌握它就能为诗歌写作服务,熟练了,就能生出许多技巧,就可以活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近体诗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只是最基本的东西。

以下所说的近体诗格律,只是学写近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如果由一些不懂得地方,也不要着急,未尝不可以采取不求甚解得办法。时间长了,接触多了,慢慢就会明白的了。

格律为诗歌服务,不是诗歌为格律服务。根本是写出有韵味的诗歌,而不是具有严谨的格律,而千万不要为了格律窒息了灵感。一般来说,可以先把心中想到的写出来,至于格律可以慢慢调试。今人学写近体诗,初要大胆,不做格律的奴隶。即使在古代,也有一些优秀的骚人墨客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来。终要小心,不要践踏格律,如果无视格律,不如去写自由体诗歌来得更轻松。

第一节 近体诗的种类

诗的种类简单地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南北朝的庾信以前人写的诗歌,我们统统可以叫古体诗,它们除了压韵以外没有别的统一的形式要求。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这以后的事情。后人(包括现当代人)写的这种形式的诗歌,都叫古体诗。例如: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朝成熟定型的格律诗,韵、平仄、对仗等都有许多讲究。

从字数上看,近体诗可分为五言诗,七言诗;从句数上看,有绝句、律诗、排律。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双句尾要压韵,并且只能是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以两字为一个单位,下同);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d、每篇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与第六句必须对仗。

绝句比律诗的行数少一半,相当于从律诗中截取两联四句,在形式上等于半首律诗。五言绝句为二十字,七言绝句为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古绝属于古体诗,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排律,相当于把律诗的中间对仗部分随意延长。当代人用的比较少,我们可以作一些简单的了解。

从当代人写作近体诗的实际出发,后边我们只讲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四种。

第二节 近体诗的押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古人没有发明汉语拼音,在加上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对“诗韵”把握不准,所以要借助于韵书。而我们当代人写诗,就不用那么麻烦,只要看看韵腹、韵尾是否都相同就行了。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可以用来押韵,不同的就不能押韵。

例如:长(cháng)、黄(huáng)、江(jiāng)三字,它们的韵腹韵尾都是ang,这就是同韵,而狼(láng)、蝉(chán)、亨(hēng)三字,狼和蝉韵腹一样,但韵尾不一样,狼与亨韵尾一样而韵腹不一样,所以它们不能压韵。宽松的时候,甚至韵腹相近而韵尾相同的字也可以压韵的,例如逢和容。

当代人有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在韵和平仄上,就比古人容易多了。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古代诗歌,就不用象古人搞得那么复杂,甚至连今人写的关于古代近体诗格律的书,都可以不看的。特别是先看那么东西,会把自己吓退的。

近体诗的押韵要求:1.必须是平声韵;2.逢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第一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杜甫《月夜忆舍弟》用韵情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声、明、生、兵四个字,它们的韵腹都是eng,是同韵的字,可以压韵。

第三节 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平声,就是指第一、二声,也就是阴平和阳平;所谓仄声,就是第三、四声,也就是上声和去声(我们以普通话为标准,可以不管入声字问题。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属于仄声,后来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就逐渐消失,并分别转化到四声中去了。)。

不论是平声,还是仄声,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或叫单元),并且主要以后一个字的平仄为准。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黑体字表示可平可仄。)

例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押韵可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押韵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仄上加平平,平平上加仄仄。基本格式也有两种: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另一式,第一句不押韵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另一式,第一句部押韵改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三)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以两字为一个单位);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1. 对

对,就是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种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种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灵活些处理,不是完全对立的。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 粘

粘,就是平平粘平平,仄仄粘仄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不显得呆板。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罢了。

3. 失粘和失对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初唐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这样的句子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行不通,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再说)。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种特例: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例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再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只说了一般情况,没有把特殊情况考虑进去,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一三五不论”这句话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中是不适用的,否则就要犯孤平。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

2.“二四六分明”也是需要注意分析的。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

第四节 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也就是对偶。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绝句可用可不用对偶。

(一)对仗的种类

古人对对仗的种类分的比较多,要求也比较多,我们当代人写律诗,不必那么复杂,只需要按照对偶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二)对仗的常规——中间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三)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四)排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五)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如“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用“三十一年”对“落花时节”就是宽对。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可以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第五节 句式

句式实际上并非诗词格律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约束,学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义单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复杂的句式,偶尔用之可起抑扬顿挫之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后庭花/一曲;(刘禹锡)

念/尔/独何之;(崔涂)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见: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也有复杂的情况:

李将军/是/旧将军;(李商隐)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

近体诗句子结构,比较自由,基本上不受语法限制。例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如果不考虑平仄的话,也可以写成:

1.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2.清泉流石上,明月照松间。

3.松间明月照,石上清泉流。

4.松间照明月,石上流清泉。

以上几句,意思大体差不多,而句子结构很不同。可以说,近体诗的句子结构有些象七巧板,拼接的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发挥作者得创造性。也为我们学习近体诗写作的人在调试平仄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笔者在创作《天横岗怀古》的时候,写出“何曾名利添虎翼,毕竟王侯是心枷”一联,从平仄上来看,该联是“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不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可是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变成“名利何曾添虎翼,王侯毕竟是心枷”就完全符合格律了。当然,在我们熟练掌握近体诗格律以后,就有了近体诗的语感,常常以出口就符合格律要求,例如,笔者梦中作两句诗:“云帆归去春潮在,一夜涛声响到明。”出口就合格律,根本不需在平仄上费心。

第六节 谋篇

谋篇指诗歌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近体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也叫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也叫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也叫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

起,就是起头,破题,或以写景起头,或以比兴起头,或以事情起头,或就题目意思起头。总之,起头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承,就是承接,就是接着前面的意思往下说,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承接就要连接着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转,就是转折、转变、转移,不能再接着上面的意思说,那样就没有意思了,也没有新的意思可说,这时候就要转移话题,或从背面着笔,或从反面入手,或从侧面用意,可写抒情,可议论,可写景,可写事,可用典,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有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

合,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起)

乡音无改鬓毛衰。(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转)

笑问客从何处来。(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如:“少小(起)离家(承)老大(转)回(合)”。

当然,“起承转合”只是常用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求,形式和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了新的内容,好的句子,形式和技巧都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

其他相关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飞花令之含有“春”字的诗句大全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4 阅读: 2
“飞花令”是古代文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词句,但选择的词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第二人要接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如今已经改良,简单得多,如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等等。含有“春”字的诗句...
诗词中的翻叠技法

诗词中的翻叠技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3 阅读: 2
诗词的翻叠,即在诗词中将两种表面上相反的意思叠合在一起,让其相反相成,使诗句蕴含哲理,增加诗词的理趣。一、一句之中翻叠这种下句翻上句的翻叠方式,使诗歌在结构上别具一格。三、下半首翻叠上半首绝句中的后两句,律诗中的后四句与前面两句或四句的意思相反,从而否定前面的议论或描述,称为下半首翻叠上半首。...
诗词初学

诗词初学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7 阅读: 2
这种诗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不仅仅适合在绝句中在律诗和词里也可以使用。这个是我早年写的一首题图诗将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感来,这样的手法很容易让读者感觉这诗写景写活了。4、携禅入诗唐代不少山水诗都是禅诗这是写景诗。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第四携禅入诗。...
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这里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2 阅读: 2
▲ 点击上图即可报名▲ 自第一届诗词少年·城市少年诗词大会推出以来,报名参与人数屡创新高,已经有来自全省超过800所学校的数十万的学生参与了挑战。热爱诗词的小朋友们,在一场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线上比拼中,记忆、理解了对应年级的诗词。他们还在这里以诗会友,以词抒情,用真挚的情感和才华诠释着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 目前,“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正在报名中,我们在此邀请更多热爱诗词的少年们加入这场诗词趣味挑战!本届大会将延续以往的精彩,为诗词少年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无论你是对古诗词有着浓厚兴趣的诗词小达人,还是希望增加诗词储备的诗词学习者,这里都将成为挑战自我和绽放光彩的舞台。...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 知识点梳理(四)名词解释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 知识点梳理(四)名词解释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5 阅读: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4、性灵说: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
“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开始报名,邀你参与

“诗词少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城市少年诗词大会开始报名,邀你参与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1 阅读: 2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近年来,各种跟诗词相关的电视节目和纪录片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诗词的魅力也再次点燃了无数人的心。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那些触动心灵的诗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城市少年诗词大会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