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02-08 综合 阅读: 134
摘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选自眉山日报苏轼苏轼阅读答案_苏轼_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苏轼,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其他相关

“飞花令”常见字与相关诗词归纳整理(第一弹)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7 阅读: 1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其中,最令大家津津乐道的便是‘飞花令’这一环节了。择邻君将持续更新归纳整理好的相关诗词,给所有喜欢中华诗词文化的朋友们送上福利。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

仇英山水画赏析(下)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0 阅读: 1
我们接着欣赏仇英的山水画。宝绘堂是附马爷王诜的筑在宅邸东边,专门用来收藏法书名画的处所。苏轼曾经受邀请在宝绘楼一同欣赏他的收藏,并为他写过一篇《宝绘堂记》。元明清时做为书画家的创作题材而喜闻乐见。图以苏轼诗《赤壁赋》之意,绘携友泛舟夜游赤壁之景。...

宋朝名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23 阅读: 52
你知道,苏轼也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又是大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不过我们未必知道苏轼的另一个身份——他还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说起诗人辛弃疾,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甚至有点心狠手辣的大剑客。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国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我就是峨眉山上吹下的风”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4 阅读: 20
意气风发的他和同样睥睨天下的王安石迎面撞上了。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朝堂上的大苏多么怀念江湖上的自己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东坡就像那股从峨眉之巅吹下的山风,自然清新、大气磅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初夏时节,老病的东坡颤颤巍巍登上熟悉的金山。...

腹有诗书气自华,飞花令里读诗词——100句(高)篇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9 阅读: 27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11-30 阅读: 48
“沧海一粟”是人人朗朗上口的成语,是事物小而琐事的比喻,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示了苏湘直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原文上写着“浮海一粟”,完全不是“沧海一粟”,被后人怀疑是抄写错误,误传误传,误传千年。 “赤壁赋”共有前、后两篇,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黄州降职三年后,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的作品。当年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赤壁,写了两篇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是第一次游览赤壁时写的,目前现存的唯一亲笔手书,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