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人类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传奇。登场与谢幕,英雄恰在风云中。
唐朝灭亡后,在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他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时间不长,且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显得很渺小,但有一位帝王,却在历朝历代备受赞颂。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司马光说曾夸奖他说:“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柴荣本是郭威的“儿子”,在郭威取代后汉成了皇帝,他的身份与地位也微妙起来。他被任命为检校太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宁军节度使,澶州刺史。在当时,检校太傳,位列“三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相当于宰相,有发言权,镇宁军节度使就是军分区司令,有自己的军队,澶州刺史,表明在京城之外有自己的地盘。可以想象当时柴荣的地位不小,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郭威去世后,柴荣不负众望的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正值柴荣登基时,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攻,柴荣也毫不畏惧,直接就出兵了,史书上曾记载,柴荣“身穿白袍,往来敌阵,大摄敌军”。北汉和契丹屡屡战败,再也无力争夺中原。
柴荣经过此次战役发现,军纪混乱,于是准备改革,来好好的抓一下军中的纪律问题。柴荣建立直属的禁军,对有功者,柴荣给予重赏;对临阵脱逃者,柴荣也给予严惩。效果显著,于是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加。
他还在战乱之时恢复了科举考试,通过考试广泛地选拔人才。他一生廉洁朴素,为文武做出表率,虚心纳谏,打破常规,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还让手下写了一篇《平边策》制定了统一大业。还下召将部分军队解散回家,分给土地,使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又下令招抚各地流民,把大量荒地供其耕种。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劳动力。
经过几年的改革,后周的政治状况日益清明,又积累了较多的物质资源,对外战争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于是柴荣决定出兵打败南唐,收复西蜀,然后开始有目标的北伐,从契丹人手中夺回瓦桥关(今河北青县)益津关(今河北文安)淤口关(河北霸州)以及瀛州(今河北河间)等关南之地。
眼看胜利在望,但此时柴荣突然患病,后周军队不得已班师回开封。不久,柴荣病逝,时年39岁。
柴荣他生前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他的过早离世,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未完的壮志,永远长眠在郑州市后周皇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