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木成金”的海南黄花梨家具
续写“点木成金”新传奇
原标题:老材料新做法、老手艺新传承,海南黄花梨在新工艺下,价值再次提升(引题)
续写“点木成金”新传奇(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书闻 通讯员 黄振庭
阅读提示
“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虽然种植黄花梨的地方不少,但业内公认海南岛出产的黄花梨品质最好。
珍贵的海南黄花梨木材,最早被黎族先民熟知和使用,各类黄花梨物件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祭祀等。到了唐朝,海黄就已经是贡品。自明初到清嘉庆时期的400多年里,海黄作为贡品的历史从未间断。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木之首,海南黄花梨(以下简称海黄)贵比黄金,但长久以来,海南本土制作的工艺上却并不算精良。而在正在举行的文博会,做工精湛的海黄明式家具、文房雅器、根雕艺术品和文创产品集中亮相,成为海南的文化名片,惊艳众人。“没想到海南也有这么好的工艺。”观展者感叹。
“点木成金”
六月的海南天气炎热,海黄制作工作室不能安装空调风扇,再加上几台车床工作,一进去便热到喘不上气。邹鸿全神贯注地雕刻着,时刻关注刀的力度和轨迹——贵比黄金的木料可是一刀也不能错。
“屋里这么热,您好像都不怎么出汗。”记者甚是好奇。邹鸿半开玩笑地说,他干了20年,已经修炼出心静自然凉的本事了。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他先后被评选为国家一级工艺雕刻师、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并入选了“南海系列”育才计划。
看记者热得不行,邹鸿带我们走进他的柴艺坊黄花梨艺术馆。其中各式古朴雅致、质地温润的海黄明代家具很是震撼。
“我第一次收的黄花梨是从农户家牛棚上的房梁,转手赚了5000元,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300元,这几乎相当于我两年的工资。”在邹鸿看来,海黄不经加工做成门板房梁,实在是暴殄天物,赚到第一桶金后,他便打定主意,要让老木料焕发新春。
展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对皇宫椅,源于2016年邹鸿寻得的一根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海黄木料。但这块原木有些空心,想要开出皇宫椅所需的所有构件,按正常方法开料肯定不够。于是,他用杂木反复模拟,根据构件的尺寸规格精打细算排版、开料、搭配,下料精确到毫米,最终竟开完所有构件。经过50多天,这块海黄木料被打造成了一对色泽匀称、质感突出、天然纹饰别具一格的一木一器有束腰带托泥雕花圈椅。
这件“极限操作”的作品一经现身,便获得了众人的赞赏。“行内黄花梨家具最大的难处就是材料难,最高级用材就是一木一器和独板,这件作品目前是海南行业内唯一可以成对的一木一器海黄皇宫椅。现在的价格应该是在200万元左右,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邹鸿感慨道。
一根能成材的黄花梨,往往需要生长30年以上,甚至50到100年。优质的海黄一克算下来是远远超过一克黄金的价格。邹鸿告诉记者:“正因如此,珍贵的海黄,只有用极致精湛的工艺,才能让其价值实现最大化。”
独木不成林
邹鸿的工作室门口挂着的两个牌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个是“黄花梨雕刻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基地”,一个是“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和木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的邹鸿深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更多的工匠加入进来共同提高制作水准,让年轻一辈能踏实地在行业里磨炼提高,是让海黄产业在海南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工艺也需要改革创新,不但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邹鸿说,为了拓展新思想、挖掘新匠人,十多年来,他坚持在琼台师范学院及行业培训中教授海黄雕刻技艺及艺术课程,“传、帮、带”的学徒超过500人。
2005年开始,邹鸿把技术、知识产权、专利等免费共享给当地群众,带动家庭作坊、工艺匠人等,将海黄串珠规模化生产,传授海黄根雕根艺创意设计制作。其中,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的串珠产值每年已超亿元。
去年10月,海口市总工会命名“邹鸿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海口市黄花梨行业首个获批的工会系统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海口市总将给予年度资金补助,并提供工匠技艺交流的平台。
“这让我们这些工匠们更有干劲儿了,原来想挣钱、想出名的多,现在大家有了争先锋、竞‘五一’、夺劳模的心思”邹鸿说。
一根木头的中国故事
“因为黄花梨耐用,一代代人选择其做家具,这使我们在它身上可以看到一百甚至几百年前当地家具的工艺水平,这也是黄花梨家具的艺术价值如此之高的原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孔德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海黄雕刻逐渐形成了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个行业。过于白热化的竞争导致了市场存在海黄工艺品技艺不精、神韵缺乏等问题。长久以往,海黄必将再度沉寂。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的吴孔德开创了“压缩变形”“空雕”新技法,使海黄在雕刻工艺上更上一层楼,造型上也更加细腻。
2022年,由吴孔德领衔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孔德艺术创作基地”揭牌成立。“我们要将这个创作基地打造成培养本土技艺人、促进艺术创新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还希望通过在海南举办一些全国性的高级别赛事,将外地风格不同的优秀雕刻技艺引进海南,潜移默化地提升海南本土雕刻技艺。”吴孔德表示。
“我认为,只有结合创新艺术与传承保护,才能赋予海黄产业新发展,利用造型工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邹鸿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