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一场斗殴闹剧,藏着一个坑死大清的经济大坑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2-21 清朝 阅读: 2087
摘要: 作为一部“处处是戏”的经典古装剧,从上世纪末火热至今的《雍正王朝》里,塑造了很多让人深刻的人物与剧情。第22集“孙嘉诚户部斗殴”的桥段,就是叫多少追剧粉丝印象深刻的一段。在《雍正王朝》剧情里,这触目惊心的真相,也让雍正帝猛醒,表面上斥责了孙嘉诚,然后却全盘接纳了孙嘉诚的建议,对大清铜钱政策进行强力改革。是为《雍正王朝》里戏份不多,却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角色。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882,阅读时间:约8分钟

作为一部“处处是戏”的经典古装剧,从上世纪末火热至今的《雍正王朝》里,塑造了很多让人深刻的人物与剧情。第22集“孙嘉诚户部斗殴”的桥段,就是叫多少追剧粉丝印象深刻的一段。

在这段戏里,刚登基的雍正帝,正在为大清朝做工精美,充满“新朝新气象”的铜钱赞不绝口,接着就分分钟被直臣孙嘉诚打脸。这个又丑又倔的大清直臣,就为这“漂亮铜钱”的事儿,先痛打了户部尚书,又当着雍正的面,和督造“漂亮铜钱”的廉亲王(先前与雍正争皇位的八阿哥)互撕,气得雍正都骂他“成何体统”。可在等着孙嘉诚说完“斗殴理由”后,现场的大清高官们,却是都哑然了。

因为在孙嘉诚看来,自己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这“漂亮铜钱”太坑:这铜钱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含铜量太高。而朝堂的银通兑换比例,和市场价“差价”有太大。所以不法分子拿了这“漂亮铜钱”,就会融了铸铜器牟暴利。官员们也能利用这“差价”发财:老百姓交税按照官价交铜钱,他们倒手就兑换成白银,分分钟就是一倍的暴利。“新朝气象”的大清铜钱,其实是“恶钱”,除了肥贪官,就是坑害小民,确实是坑!

在《雍正王朝》剧情里,这触目惊心的真相,也让雍正帝猛醒,表面上斥责了孙嘉诚,然后却全盘接纳了孙嘉诚的建议,对大清铜钱政策进行强力改革。深感雍正帝知遇之恩的孙嘉诚,也终为雍正帝的“新政大业”洒下一腔热血。他的耿耿忠心,当年也叫多少观众边看边抹眼泪。是为《雍正王朝》里戏份不多,却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角色。

不过,倘若放在真实的历史上,倘若孙嘉诚的这段怒吼,真被雍正帝及其“哥几个”听到,恐怕都得齐齐哂笑:你说的“铜钱太漂亮”的毛病,当我大清不知道?

一、铜钱问题,“康乾盛世”不敢马虎

实事求是说雍正王朝56集,在清朝中前期,特别是“康乾盛世”的一个多世纪里,清王朝做的非常好的一条国策,就是铜钱政策,即“铜政”。

在清朝之前,“恶钱祸国”的教训历代都很多。被清朝“接盘”的晚明王朝,也是在“恶钱”问题上吃过血亏。所以“清兵入关”后,对“铸钱”也是极度重视。在户部设立了“宝泉局”,工部设立了“宝源局”,专门负责铸币,地方上也设有“铸局”,形成完备的铸币体系。

而对于孙嘉诚悲愤怒斥的“私铸”问题,清王朝也严格重视,所以大清开国时起,就有明确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和出售5斤以上的铜器”类似规定,并且“只有一品官员才能使用黄铜器皿”。所以即便有《雍正王朝》孙嘉诚揭示的问题出现,奸商即便重新炼制铜器,也不能放到市场流通,反而白白砸手里。

而且叫康雍乾诸帝底气十足的,就是大清朝手里充足的铜:首先是与日本的“洋铜贸易”,康熙年间起,清王朝就在苏州设立“官局”“民局”,由“官商”“民商”出面,去日本采购“洋铜”。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以日本幕府的官方统计,日本流入中国的铜就在一亿斤以上。由于日本铜价便宜,所以这些被用来“铸钱”的铜,也让清王朝大获其利。

另外还有“滇铜”,即盛产铜矿的云南,在清代得到了大量开发。特别是十八世纪下半叶起,“滇铜”的开采量保持在每年一千万斤的水平上,轻松“反超”了“洋铜”,成了清朝铜材的主要来源。凭着这充足的铜,清朝的铜钱,也就有了稳定保障。

更有趣的是,大清官府制钱,更有中国传统“高科技”冶炼技术作为支撑,在制钱中“掺杂部分合金”,又因白铅性质脆,所以“加入少量黑铅”,形成“三色合金”。到了乾隆时期,专门针对《雍正王朝》剧中这种“私毁私铸”的问题,朝廷还有更高的招儿,“在制钱中加入锡,制成青钱”。这样的话,要想重新炼成铜器,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所以雍正王朝56集,在康熙至乾隆时代,其实是清王朝的“制钱”执行得最好,铜钱质量最好的年代。清王朝铜钱稳定的发行与运转,也成了“康乾盛世”的重要保障。那是不是可以说,《雍正王朝》的这个桥段,是“抹黑”了清朝呢?其实也不是!

因为关于制钱中“含铜量”这回事儿,却实实在在关乎到大清经济发展的命运兴衰,是“重头戏”。虽然雍正年间的铜钱问题,没有剧中孙嘉诚说得这么严重,但这铜钱问题,却在清朝中后期,变成了大清朝衰败的重要原因。当然,问题并不是孙嘉诚说的“铜钱含量太多”,而是大清的铜钱,铜越来越少。

二、大清的铜钱,为何铜越来越少

早在鸦片战争前夜时,清朝的铜钱“用户”们就发现,怎么大清的铜钱,越来越不像样了?

今天的许多收藏界人士都认为,清代的铜钱里,属中前期的“康熙通宝”“雍正通宝”最靠谱。但“道光钱”“嘉庆钱”就各种不像样,含铜量低得多。咸丰帝以后就更没法看了。制钱里锌、锡等杂质越来越多,造成铜钱成色越来越差,这个弊病积重难返,无疑给大清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一来,制钱中铜含量越来越少,“钱”变得不值钱,在白银兑换制钱的汇率政策里,制钱同样不占优势,又加重了地主阶级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榨;二来,市面上流通的制钱越来越“不值钱”,原本一枚制钱可以买来的,现在要五枚制钱才能买来,这就无形中加重了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经济形势,给清朝经济埋下隐患。

至于铜为什么越来越少,这就不得不和大清后期的腐败朝政与政治时局联系起来。在经济繁荣的康乾时代,铜的来源可谓是非常充足的。内有铜矿开采,外有洋铜交易,源源不绝。而当了清朝中后期,尤其鸦片战争撬开中国国门,情况就发生了大转变。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国策改变,以及战争期间贸易格局完全打乱原本的洋铜贸易,让大清原本每年可以从洋铜交易中获得的几十万斤铜,统统化为乌有。按理说,大清王朝自恃“地大物博”,即便失去了与洋人交易,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没了铜材料。

但无巧不成书,紧接着就面临着另一个“缺铜”的致命问题——原本赖以产铜的云南铜矿,好巧不巧在鸦片战争前夜垮掉。而云南铜矿之所以垮掉,是因为“厂欠”作为致命问题早已积久成疾。“厂欠”说白了就是赔钱。赔钱又有两个原因,一则开采铜矿成本高,而官府收购价格低,久而久之造成价格上的差异累积,二则由于清后期官员腐败,高级官吏甚至公开收取“归公铜”、“养廉铜”,在铜制钱方面贪污敛财,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制钱含铜越来越少。

如此以来,哪里还有那么多铜,可以铸造出《雍正王朝》那种外形美观、利于观瞻的“铅四铜六”制钱呢?

特别是到了咸丰年间,由于铜材料极其稀缺,清朝制钱用起库存旧铜,勒令商民百姓捐铜,甚至后期制钱干脆就没有了铜,造成“烂钱”来替代制钱,更是加速了经济形势剧烈恶化和通货膨胀,直接导致大清经济山穷水尽,被掏空了。而且,这时候恰逢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量割地赔款,白银急剧外流,同时铜钱也在不断贬值,清王朝的经济在内忧外乱之下,彻底陷入了泥潭。

纵观大清发展史,因为一枚“铜钱”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恶果以及存在的种种弊病,实在令人深思。大清经济最终走向衰败,深究根源,首当其冲的就是僵化腐朽的经济政策;还有在那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贪官为逐利竭泽而渔,不思发展人人自欺,才落得个走向颓败和灭亡的结局。

参考资料:黄晓斌《试析清代制钱崩溃的原因》、陈希育《清代日本铜的进口与用途》、清秋子《货币历史》、王光尧《清代铜钱之沿革》

往日文章精选:

其他相关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圆明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其修建和扩建历经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关于圆明园历史的详细概述: 修建时间: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但根据另一份资料,其修建始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并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皇帝又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占地面积与组成:圆明园占地约350多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并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历史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入北京,疯狂劫掠并焚烧了圆明园,这场大火持续了三昼夜,使得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历史上,关于岛田正郎等人对蒙古人实施蒙古例特别法的研究

历史上,关于岛田正郎等人对蒙古人实施蒙古例特别法的研究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1
岛田正郎(しまだまさお)1915年生于东京,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部东洋史学科,为明治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著作有《辽代社会史研究》(1952)、《东洋法史》(1975)、《清末における近代法典范の编纂》(1980)、《北方エーラシラ法系の研究》(1981)等。他在《清朝蒙古例の研究》中认为,清朝尚在辽东山地称为后金国的时代,要求归服的蒙古人也遵守以满洲族习惯为根据的固有法,但清朝越山海关入主中原奠都北京后却舍弃其本身的固有法而改行中国法,相反对蒙古人却公布实施了一种称之为蒙古例的特别法。...
“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关于天地会的历史故事

“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关于天地会的历史故事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2
相信大家看过电影《鹿鼎记》的都会知道,“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便是对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赞誉,是金庸笔下 一位武侠英雄也是“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总舵主;而历史上真实的陈近南原名叫“陈永华”、福建漳州人,生于明末清初,是一位抗清名将。 ...
关于清朝的六大历史冷知识,可能会颠覆你对大清朝的认识呦

关于清朝的六大历史冷知识,可能会颠覆你对大清朝的认识呦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3
北京时间3月6日,前NBA球星杰夫-蒂格在播客节目中探讨了哈登和韦德的话题。他强调哈登是联盟历史上排名第三的得分后卫,将其视为超越了拥有3个冠军的韦德。在他看来,哈登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令人难以置信。 ...
宁古塔在哪里,为什么犯人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死也不去?

宁古塔在哪里,为什么犯人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死也不去?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9 阅读: 1
我们说起古代刑罚,总是宁愿相信那些具有猎奇性质的“XX酷刑”,其实啊,古代的刑罚还是随着历史的车轮在进步的,从最残忍的车裂、凌迟、腰斩,到最后全部废除,杀人不过头点地,都是一刀的事儿。 但是到清朝,却有一个比死刑更可怕的刑罚,那就是流放宁古塔,我们看清宫剧,凡是一说到“流放宁古塔”,犯人马上屁滚尿流,魂飞魄散,你可能要问了,流放至少还有一条命在,哪有这么可怕呢? 哼哼,你不知道,宁古塔是真正的死亡之地,与其去那地方煎熬,真不如一死了之来的痛快! ...
历史上的名人,有关于吃的趣事!

历史上的名人,有关于吃的趣事!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5 阅读: 1
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意思是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把粮食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可见粮食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地大物博,天南地北的人们创造了八大菜系,多元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吃货”一词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名人们关于吃的趣事。 说到吃,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标准的吃货。...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