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梨形执壶鉴赏
一例罕见的元青花梨形执壶
元代此式梨形执壶,其上所出现的釉彩、纹样装饰类型目前所仅见的三种:而这件则是其装饰类型当中目前所仅见的一例整器。
本期作品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一:元 青花穿花凤纹梨形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附图二:元 龙泉青釉梨形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 1278 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汲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著。元代许有手《至正集》卷九“马合马沙碑文”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异珍,户饶良匠。匠给将作,以实内帑。”此文献揭示当时的浮梁磁局有波斯的工匠参与瓷器的烧造,提供重要的技术及颜料支持。此时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得天独厚的烧瓷技术相结合,遂成享誉四海的元青花瓷器。
元代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历史文献及传世品有限,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结合收藏于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 (1351) 青花大瓶和分别藏于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实物,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元青花面貌得以正式确立,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这件即为一例元代神品,其青花呈色靛蓝,绚丽浓艳,采用名贵钴料苏麻离青烧制而成,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当为浮梁磁局核心窑厂所制。器身绘主题纹饰为折枝牡丹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纵观本品器身之装饰有别元青花常见繁密不透之风格,更显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灵空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青花之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底部留有垫烧粘结高岭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元 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壶
H:23 cm
估价:RMB 3,600,000-4,800,000
存世所见以牡丹纹为主题纹饰的元青花器物多为梅瓶及大罐,如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飞凤麒麟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附图三),该大罐上绘的主要纹饰之牡丹纹与拍品绘画渲染技法一致,均用深浅不一的颜料绘出花瓣的纹路,阴阳向背表达自然,生动流畅,繁而不乱;又一例同为大英博物馆藏牡丹凤纹罐(附图四),与拍品花卉之灵动飘逸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附图3:元青花飞凤麒麟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 大英博物馆藏
附图4:元青花牡丹凤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这件整体造型呈梨状,故名“梨壶”。梨壶为元代新出现的瓷器造型,是明初小型梨壶的前身,是西亚地区长柄执壶与蒙藏地区铜质酒壶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结合后器型更加秀美,融合了玉壶春“s”型线条之美感。拍品釉质光润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深翠浓艳,青料浓厚处闪烁星点铁锈斑,时代特征赫然。
此式梨形壶的诞生与元代饮酒之风尚密切相关。蒙元时期中国加强了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学习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蒸馏酒技术。而且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这是中国酒生产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化。这种来源于中东技术的“阿刺吉”蒸馏酒属于元代贵族阶层消费的佳酿,上至皇亲贵胄、官僚士大夫 ; 下到平民百姓。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饮酒习俗。宫廷皇室饮酒奢靡无度,礼仪繁琐冗杂,饮酒器皿精美气派。元朝后期的文人朱德润作《轧赖机赋》中云:“当今之盛礼,莫过于轧赖机”,“轧赖机”正是“阿刺吉”的异译。目前国内馆藏元代遗留,皆以金银质或瓷质酒具为遗物之大宗。
反映出喝酒为当时蒙古贵族和色目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尤其上层阶级酗酒尤烈,饮酒成风,自然重视酒酿的储存和饮用器具的精致化程度,因此各种材质的酒具自然就成为当时社会上层必备之物,例如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只元 代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附图五)。同时,由于饮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动的酒具,故此式梨形壶应运而生。元代此式型制梨形酒壶流传于世者十分罕少,其上所出现的釉彩、纹样装饰类型目前亦仅见三种:一为以青花折枝牡丹为主题装饰者正如本拍品;二为以青花绘穿花凤纹为主题装饰者;三则是以纯一龙泉青釉为饰者。而本拍品则是其装饰类型当中目前所仅见的一例整器。
附图五:元 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大维德基金会藏壶器形优雅,呈梨形,一侧为曲状长流,另一侧为曲状手柄,器盖上有圆拱形扭,与拍品一样可能仿自银器造型,细部处理精美。这件执壶是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从日本神户的“广冈收藏”(Hirooka Collection)中购得,虽生产窑口不是景德镇窑,但经部分学者分别对元代的龙泉窑窑场与景德镇窑厂形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两个窑口生产官样瓷器的情况后,证明了两者(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在元末明初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能与御瓷的定制以及瓷器的政治外交属性有关。
又一例,器型及生产属性一致但窑口不同者,为北京故宫藏的青釉梨形执壶(附图二),这件藏品器型修长,与拍品更加接近。通体施青釉,口、足边露胎。釉质光泽素雅,釉色粉青,美若天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凤穿牡丹执壶(附图一)与拍品同为景德镇窑,器身附图一:元青花牡丹凤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附图二:元青花飞凤麒麟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 大英博物馆藏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虽与拍品牡丹纹作为主题纹饰相异,但级别同拍品一样不言而喻,应是供内使用或作为政治外交礼品赠与他国。
至元十五年蒙元设江西省景德镇浮梁瓷局,见文献提有饶州官员“蒙旨督陶”之事例,且有“御士窑”之称呼。在蒙古统治下,鼓励瓷艺革旧图新,成就了元瓷的精致多姿。在扎实的白釉瓷的技艺基础上,且有稳定的钴料供应,艺匠可随心所欲地绘作青花瓷品。此器造型近观气质秀美,远观气势雄伟,定是当时备受元代宗室、伊斯兰地区显贵追捧的神品。
以下总结元青花特征供瓷友参阅
特殊器型
至正型元青花器型,绝大多数都为饱满硕大,庄重敦实。其中最有特色的要属八棱器了,比如玉壶春,梅瓶,兽耳罐等,另外这个时期的盘多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呢?有些人说是因为这些器型出口到中东为了适应他们当地人吃手抓饭的所以做的要大,但是根据文献资料来看,元人自己也习惯用这种大盘。又因为是实用器,造型都为折沿,主要分为圆形口和菱花口。
釉面特征
至正型元青花地子为青白釉,釉面光滑细腻,白中泛青,在配合进口的苏麻离青的料子,发色浓艳且不俗气,画风豪迈,绘画层次繁多。元青花器体釉面也算平整,但大型琢器在胎体粘结处会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薄厚不均,薄处略显米黄色。
青花发色
因为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苏料,这种料子特点为铁含量高,锰含量低,所以烧制出来后发色浓艳,呈深蓝色,色阶也非常丰富,花卉中经常出现下凹的黑色铁锈斑。发色这个特征也是笔者认为是目前仿造不出来的,赝品多用国青料绘制,发色就会漂浮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工艺特征
多为砂底,器底无釉,带有粘砂的现象。大器可见收刀点,小器中心处可见乳钉凸起。釉不到底圈足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大多不规整,多数见窑红。除了元末内壁施釉外,其他时间均不施釉。
工艺缺陷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元青花瓷器也没有官民之分,这就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粗糙精细并存,这些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上,尤其是在口沿,底部和釉面会经常出现工艺缺陷。变形,缺釉,釉泡,火石红,釉斑等一些问题。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釉斑,它是施釉时不慎将釉淋到器物底部露胎处,大小形状均没有规律,釉斑边缘往往泛出非常自然的火石红,变形说的是器身歪斜,器口不圆或者胎底凹陷等问题。棕眼形成原因是釉面气泡的破掉后,没有弥合而自然形成的类似皮革毛孔的细小孔。
使用痕迹
瓷器初始就是以实用器为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民间传世的元青花在包浆上有着明显特征,所以在使用或者流传中,陈设及受紫外线的照射影响后,釉面的火光早已散尽,光泽也荡然无存,有一些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或缺口,主要有划痕,剥釉,毛边,冲口等。这些也是我们鉴定瓷器多注意的点,有些仿品虽有模仿划痕,但是很多都是用砂轮机打磨的,显的刻意呆板,生硬不规律。
特殊纹饰
元青花有一些纹饰是非常具有自己的特征的下面这几点大家也需要牢记
莲花:花瓣两侧都有留白,叶子为葫芦形,基叶后卷,有两个小刺
龙纹:三爪四爪为多见,五爪少有,小头细颈,脊背似火,肘毛像飘带
菊花:多为单层花瓣且排列有序
蕉叶纹:中茎填色,叶脉用细密的平行线表达。
莲瓣:莲瓣直接是不相连的,轮廓为一细一粗,并留有空间,莲瓣内装饰有杂宝,花卉,瓜果等。
部分图文数据来源:中贸圣佳
征集送拍、鉴赏交流、请私信投稿、谢谢!
版权声明:
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于作者授权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文章都尽量标明了出处以及作者信息,版权都归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添加微信:513824402 联系删除,谢谢!【文玩收藏出手问题也可以交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