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但每次只能咬牙容忍
自古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算一个人再精明能干,也很难把事情思虑周全,就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也是如此。
嬴政是政治上的一把好手,翻云覆雨,整个天下尽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嬴政的天下也是一场场战争打下来的。
治理天下,控制臣子,对嬴政而言都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要是让他领兵打仗,可就难说了。
既然嬴政不能七里千万,就只好求助于他人了,领兵打仗的事情当然可以交给天赋过人的王翦去干。
武艺高强,谋略过人
如果王翦能全心全意去打仗,一定能让嬴政省心不少。可惜,王翦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他打仗有个恶习,看着特别像是故意刁难嬴政,这让嬴政一度十分头痛。
奈何军队不能没有王翦坐镇,嬴政只好忍了。这个王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居然能够让秦始皇吃瘪?
为了壮大国家,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选官制度由以往的世卿世碌制变为军功爵制。意思是说,只要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有当官的机会,王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强大将领。
起初,王翦只是军队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兵,被划在当炮灰的行列。但是王翦不甘心一辈子籍籍无名,最后死了无声无息。
所以在战场上,他格外勇猛,几乎拼了命在和敌人厮杀。幸亏他拥有一身高强的武艺,让他得以保住性命。
很快,王翦立下大功,受到将领的重视。他先是跟着白起做事,在战场之上从没有出过差错,因此有得到过几次晋升,但还是没有到独自领兵的程度。
王翦真正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是在秦始皇赐死白起之后。
那时候嬴政急缺一个替自己领兵的人物,看着眼前的军功名册,嬴政很快将目光锁定在王翦这个名字上。
出身普通,凭借一人之力成为军中的重要人物,实力定是不同凡响。嬴政召见了王翦,见到面前威风凛凛的人,嬴政知道自己找对人了。
他对王翦说:“你很勇猛又有谋略,是块打仗的好材料。”
对于嬴政的夸赞,王翦没有表现的受宠若惊,也没有骄傲自满,他平静地回答嬴政:“只要秦王愿意给我机会,我定助大王一统江山。”
这番看似傲慢的话,却引得嬴政满意的大笑,他用赏识的眼光盯着王翦,说:“好!好!果真有魄力!现在给你机会,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了。”
一个小将,能够有如此也行,可见前途不可限量,嬴政想。在不久之后,嬴政将会感谢自己重用王翦的决定。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这七国分别是秦、楚、齐、燕、赵、卫、韩。嬴政的最终目的就是击败六国,成为天下之主。
这是一项伟业,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若是稍微出了点差错,几代人的心血将会付之一炬。
而且其他的六国也怀有和嬴政一样的心思,谁也不会让步。这时候就是比谁拳头更硬的时候了。
当然一个善于统筹的将是最重要的,他能把军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甚至能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后面的种种表现证明,王翦是嬴政想要的人才。刚成为军队的一把手,王翦是铆足了劲干,指挥军队,制定战略计划还有亲自冲锋陷阵统统不在话下。
他的战绩也相当傲人,六国之中有三个国家被王翦所灭,还有一个卫国苟延残喘的秦二世时期。
也就是说,王翦带领军队,灭掉了五分之三的强敌。这让秦始皇非常高兴,他赏赐了王翦许多东西。
但是秦始皇慢慢发现,王翦似乎被自己惯坏了,每次打仗都要对自己提很多条件,和当初一心为秦国奋战的王翦判若两人。
看着属于自己的东西,被王翦要走,秦始皇无可奈何又心疼不已。王翦到底是他什么要求,能让一国之君感到心疼?
兵要足,钱要多
经过多年征战,秦国只剩下楚国一个对手了,嬴政想的是速战速决,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
他问王翦:“由你领兵,征伐楚国需要多少兵力。”这句话是提问更是试探,多年来的出生入死,王翦在军中的地位已是不可动摇的了。
毫不夸张地说,要是王翦想造反,嬴政也没有把握能打赢他。面对嬴政的提问,王翦不紧不慢地回答:“六十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着实把嬴政给震惊到了,六十万就相当于当时秦国的全部兵力了。要是真让王翦把六十万大军带出去,万一被反咬一口,嬴政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想到这里,嬴政都气笑了:“你简直是大逆不道,人家李信只要二十万,你要六十万究竟有何企图?”
王翦摇摇头说:“臣只是想要一个保障罢了,要是大王不肯,就请准臣告老还乡吧。”其实他的心里话是,如果按照李信所言出兵,秦国必败。
但是嬴政却以为王翦是年老昏庸了,没有从前带兵的能力。而且让王翦退休,自己还可以少一个潜在威胁,于是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征讨楚国的人物落到了李信的手上,他带着二十万大军自信满满的出发了。结果不出王翦所料,秦军溃败,李信带着残兵败将逃了回来。
嬴政终于意识到当时王翦的话中之意,他再次去请王翦出山。王翦早就猜到会有这一天,他明确的对嬴政说,六十万大军一个不能少。
嬴政明白,近期是找不到能代替王翦去征讨楚国的将领。而且王翦身经百战,只要把他放在军队里面,就是一颗完美的定心丸。
既然王翦要六十万,那就把军队交给他,看王翦那胆小的样,谅他也不敢造反。
从王翦再次出山开始,每次被派出征,王翦都要列一个清单递到嬴政面前,上面全是什么良田豪宅,反正是都是些值钱的玩意就对了。
看到那些东西,嬴政一边觉得王翦庸俗不堪,一边又替自己肉疼。王翦为嬴政带兵一次,嬴政就要花费许多财物来慰劳他。但是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只好忍了。
王翦看出嬴政早有不满,不过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有点变本加厉的势头。就连一开始对王翦忠心耿耿的下属,也开始吐槽王翦贪念太重,到时候可能会遭到反噬。
王翦对这些流言蜚语充耳不闻,在前线就专心打仗,回来就正大光明的像嬴政讨赏赐。不消几年,王翦简直和那些普通高官别无二样,几乎没有半点为国为民的气节。
回想当初意气风发的王翦,众人完全能把年少的王翦和老年的王翦重合,果然有些人越活越回去了。但是一个人的内在真的会轻易改变吗?又是什么导致王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目光长远,得以善终
其实早在秦国崛起成为第一强国的时候,王翦就透露出摆脱嬴政的意愿了。王翦东征西战,为嬴政灭掉了无数劲敌,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到了最高点,嬴政也给予了他最大的信任。
只是他的儿子王奔看到的却是王翦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王奔问:“父亲有功于国家,国王甚是信任,为何别人都感到欣喜,只有你会忧虑呢?”
王翦笑儿子太天真,像秦始皇这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在军事上压他一头,还有优秀气节的话,定会引来秦始皇的猜忌。
王翦亲眼见证了老东家白起的下场,他可不想步白起的后尘。白起当是风头还没有现在的王翦风头盛呢,最终还是因为嬴政的猜忌被赐死了。
按照王翦的发展,嬴政真要动手,死的可不止一个人,可能连家人也要一同遭殃了。
王翦要那些所谓的钱财,一方面是为子孙后辈做打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嬴政放下戒心,毕竟哪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得一个仁君的美名能。
要是他确信王翦不会对皇位构成威胁,嬴政就不会对付他。
事实证明,嬴政真正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后,王翦立刻归还兵权。嬴政表面上挽留,内心里乐开了花,说果然王翦胸无大志。浪费时间去对付他,简直有损自己的威名。
嬴政的挽留以失败告终,实在是王翦太过坚持了,明明看起来硬朗的很,还偏说自己是年老体衰。
既然人家不愿意,秦始皇也不好强留。临走的时候,嬴政再一次大出血,赏赐和一大堆王翦喜欢的财宝。
王翦也不推脱,照单全收了,最后送给了嬴政一个贪财无知的形象。亲眼看见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退出朝堂,嬴政的心才放了下来,终于,天下终于只属于他一人了。
后来的王翦,看着陪嬴政打天下的老将一个一个死去。他们或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或受排挤郁郁而终,总之很少有能像王翦一样善始善终的。
王翦看着自己儿孙满堂,在心里感谢当初的自己不贪功名,不在意评价。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