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谈:赵襄子的治国之道
贪婪、骄横的智伯裹挟韩康子虎、魏桓子驹率兵共同侵伐赵氏,赵襄子依赖谋臣张孟谈的计谋打败智伯,转危为安。张孟谈逐渐稳固赵氏的地位,扩大赵国国土,开发田地。他还把赵简子的治国之道传授给赵襄子。
他告诉赵襄子,其父赵简子曾经说过:“五伯能够约盟天下的原因,在于君王的势力能够控制大臣,不让大臣制约君王。所以身为列侯的,不能让他再担任相国,身为将军以上的,不能让他成为近臣。”
赵简子总结了春秋的五位伯主能够号令天下的原因,权力集中在君王手里,并且制约大臣的权力。范雎也曾经对秦昭王讲过,“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割荣也!”让臣子分走国政大权的君王是愚昧的。
由远及近,张孟谈和赵襄子谈起现状。我张孟谈在赵国声名显赫、地位尊贵,把握重权而且众人都服从,我愿意放弃功名,放弃原有的权力,远离朝堂。可能张孟谈认识到,赵襄子是位贤明的君主,不可能一直容忍自己手握重权。或者是,张孟谈淡泊名利,见好就收。
赵襄子听后非常不开心,问道:“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王的人应该名声显赫,功绩卓越的人应该身份尊贵,主理国政的人应该掌握大权,自己信义、忠心,众人对他就心悦诚服,这是先圣安定国家、社稷的办法!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臣子没有居功自傲,君王也知恩图报。只要你张孟谈对我赵襄子忠心,名利都是你应得的,我没想法;
张孟谈回应道:“您所说的是成功的美好;我所说的是治国之道。我观察已成之事,风闻古往今来的历史,天下的美好是一样的,但是臣子和君王均分权力还能美好的,从来没有过。要牢记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日后做事的借鉴。您如果不考虑这,我也没办法。” 张孟谈说一半,留一半;看了这么多历史,有几位君王不是卸磨杀驴。
张孟谈面带忧愁,且有诀别之意。赵襄子暂时让他走了。赵襄子躺了三天,派人去问张孟谈:“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 晋阳,赵国都城。你这一走,国家大事大臣们都不管了,怎么办?张孟谈回答:“死僇。”都杀了,张孟谈这是说胡话吗?
你赵襄子装傻,我张孟谈也充愣。赵襄子一是试探,你张孟谈如果说我来劝他们好好干活,那你别走了,先把你咔嚓了;二是拉扯,你看我这缺人手,你就留下来吧。张孟谈此时应该更加坚定离开朝政的想法。
有人对赵襄子说:“左司马张孟谈为了国家,安定社稷,从不顾及个人生死,实现了他的忠心,请大王让他走吧!”赵襄子说,那就随他的愿吧。终于同意张孟谈辞官了。
张孟谈放弃所有功名,归还封地,放下政务,解除权力,到肙丘耕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张孟谈能有如此贤德的行为,全靠赵襄子这样英明的君王。其实是贤臣和明君互相成全。
张孟谈在肙丘耕种三年之后,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四国背弃盟约,企图攻打赵国。赵襄子亲自去会见张孟谈,对他说:“以前智伯的土地,我赵氏多分到十座城池,如今四国算计我国,怎么办呢?”瓜分智伯土地这事,与齐国和楚国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两位在战国初期都是强国,所以它们会肆意妄为。
张孟谈说:“委屈您背着剑驾着马车送我到国都,让我在宗庙祭祀,授权我管理群臣,我来应对。” 赵襄子同意了。赵襄子不自恃尊贵而礼贤下士,做臣子的遇事勇于承担。张孟谈安排他的妻子出使楚国,长子出使韩国,次子出使魏国,幼子出使齐国,他自己在赵国坐镇。四国互相猜疑,攻赵的合谋就瓦解了。
全家出马搞外交,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使者被羁留也是有的。为了赵国,张孟谈豁出全部身家。可以看出,张孟谈放弃的是功名利禄,所以国家有难的时候,他又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不为个人成功,只为国家安全,遇到张孟谈这样的臣子,实在是赵襄子的福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