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羽:默默无闻了八百年,又是如何逐渐成神的?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他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三国历史人物。关羽生前勇武盖世,忠义双全,即使在他兵败被杀后,其事迹也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流传了下来。
但是,你知道吗,三国之后的关羽,却是一个被作为有重要缺点的人,并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神”而名垂青史的。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批评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
那么,关羽又是从何时才开始被后人逐渐推崇为“武圣人”的呢?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名将吕蒙活捉后,不肯投降而被孙权斩首。此后的几百年间,关羽也只不过是一位三国里的历史人物而已。
直到隋朝初年,才有佛教徒假以关羽显灵之名,在当阳首建关庙。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位名将之一,被请进“武庙”,配享姜太公。
“古今六十四名将”听起来似乎很有名,其实,如果不是后世的逐渐推崇,关羽也只能是六十四名将中的一位而已,相信大多数读者对六十四名将达不到如数家珍的地步,甚至还不如对《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熟悉吧?
到了宋代,“默默无闻”了800多年的关羽的地位才逐渐的步步高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解州盐池水少盐减,宋真宗派使臣查核回复:“盐池为患的是蚩尤!”
龙虎山张天师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祷告召之,必胜无疑。”
于是,宋真宗赵恒下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庙。因为这是帝王首次敕建关庙,故“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
接着,宋哲宗赵煦又封关羽为“显烈王”。之后,宋徽宗赵佶更是给关羽连升三级:初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最后加封为“义勇武安王”。
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为了加强统治,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也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明神宗朱翊钧相继加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神宗还把关羽庙升格为“武庙”,使民间对关羽的信仰步入高潮。
清朝入关前,就已经对关羽极为推崇,入关夺取天下后,先后即位的各位皇帝对关羽的推崇更是空前绝后。
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下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封建帝王反复倡导的这场造神运动中,作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与宗教的儒、道、佛也是推波助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儒教尊关羽为“文衡圣帝”,将其奉为文人士子的守护神;佛教尊关羽为守护佛法的“伽蓝神”,后又升为“护国明王佛”;道教则尊关羽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
由于关羽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崇后,出现了关庙冠天下的情景。明清以来,遍布神州大地的各种庙宇中,道教的关帝庙在数量上赫然位居榜首,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正如清代关庙中有一副对联所云: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常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样,关羽由人变成神之后,成为具有司命禄、保佑科举、治病辟邪、诛罚叛逆,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全能”法力,成为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土农工商,三教九流,国内国外,所有炎黄子孙无不顶礼膜拜的“万能”之神。
本文参考自:《中国宫观的故事》、《中国古代宗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