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中的“咫尺”具体有多近,计量校准中的成语解析
近在咫尺这个词我们经常会听到,它的本意是形容一件事情已经非常接近,触手可得的感觉,而这里的“咫尺”就是一个距离,非常近的距离,那这个词在计量校准中,具体指的长度是多少呢?今天说的就是近在咫尺中的“咫尺”具体有多近,计量校准中的成语解析。
近在迟尺这个成语,比较出名的是出现在宋朝苏轼所写的《杭州谢上表》中的“凛然威光,近在咫尺。”,这里的近在咫尺,就是形容非常接近的意思。而咫尺最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周朝时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而这里的尺的距离,仅是男人手掌伸展后,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大概只有20cm,当然现在说的尺要比周朝的尺定义长一些。
到了战国以后,尺的长度距离就大概是23cm左右,但是这个长度也不唯一,战国没有完全统一,因此对于尺的定义也是有一定出入,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战国楚国的直尺,长度为22.7cm并没有到23cm,历史上的战国名人邹忌,如果按照当时齐国一尺是23cm换算,那他的身高也是在1.83米左右,算是身高比较魁梧的标准。
而在《陈情表》中,“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里同样换算下来,门童的身高大约是1.2米,如果再根据实际情况缩短一些,也大概是1.1米左右,因此尺的概念本身就不是很长的长度单位,那么咫尺的长度又大概是多长呢?
其实“咫”和“尺”是非常接近的的单位,两者并不是合称一种长度单位,而是单独的两种单位,咫的长度大概是古代妇女手掌伸展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长度上要比尺短一些,随着后续的沿用,两者才慢慢合在一起说,就有成了“咫尺”。
历史上历代关于尺的定义发展,从商代开始,一尺是16.95cm,而人当时平均的高度是一“丈”,现在所说的“丈夫”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周代一尺则是23.1cm;秦朝和周朝一样也是23.1cm;汉代略短,只有21.5cm;三国时一尺则是24.2cm;南朝时一尺是25.8cm;北魏一尺是30.9cm;到了隋代则一尺是29.6cm;唐朝为30.7cm;宋朝则为31.68cm;明清一尺长度则到了32cm,在漫长的发展中,关于一尺的长度规范一直都有变动,到如今肯定是比最早的一尺要长度长不少,咫尺对于现在的定义和古代肯定有所不同。
以上便是关于“近在咫尺中的“咫尺”具体有多近,计量校准中的成语解析”相关文章,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深圳「华中航」技术检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仪器校准、测量仪器检定、计量校准检测、计量仪器校准等服务的第三方校准公司。有着20年的行业历程,与多家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