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桶盖风暴”背后的真相
财经作家吴晓波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在最近写下的那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竟会持续引发舆论对“日本马桶盖”的关注与争论,也会让不少中国游客对传说中的智能马桶盖心生向往。
日本智能马桶盖有多好?吴晓波在文章中说,“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还有网友“科普”,智能马桶盖能预防细菌感染,预防痔疮、便秘,更具有防癌变、呵护孕妇等诸多功能。
于是,春节假期,一些奔赴日本的中国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将马桶盖加入了购物清单。有媒体报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铺天盖地的“日本马桶盖”席卷而来,时评人汪忧草立即唤起了体内的民族忧患意识,他痛心地指责“中国制造”技术研发不够,只能靠“山寨”。他认为,如今日本马桶盖成了中国游客疯抢的对象,“也只是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制造’所遭遇的尴尬。”
揭秘“马桶盖风暴”背后的真相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华师历史者也认为,“中国制造”被抛弃,的确是因为质量问题比较严重。不过,这位中学历史教师还观察到,国人狂购日本马桶盖,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了。
就在各路专家学者为“中国制造”忧心、建言献策之时,环球时报却不以为然,这家发行量颇大的报纸昨日刊发社论称,日本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中国制造应该有更大的雄心,应该有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而不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内需不振,中国人却跑到日本去扫货,这肯定不是中国人的光荣,不是中国制造的光荣……但马桶盖成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也不能说是日本制造的光荣。从当年的全球家电霸主,到今天的卖马桶盖、电饭煲,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沦落’。”
在劝围观者没必要羡慕日本马桶盖的同时,一种“日本制造业沦落”的优越感跃然纸上。这篇评论除了为支持国货的人点赞,还不忘呼吁买外国货的人“都选择中国货”:“这是爱国心的具体体现,为国货自强争取时间和空间。”
微博红人烧伤超人阿宝也注意到日本马桶盖畅销的现象,他同样为日本制造业唱挽歌:“没落在暮色中的昔日制造业帝国,现在开始靠一个马桶盖维持残余的荣光。”
日本制造业没落了吗?“中国制造”能否迎头赶上?@南方都市报不久前的一组数据也许能给出答案——“据欧盟委员会2014年12月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日本企业的数量(387家)远远多于中国企业(199家)。从研发经费上看,387家日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更是高达856亿欧元,相当于199家中国企业投入额(203亿欧元)的约4倍。”
技术上存在差距是事实,“中国制造”需要迎头赶上也是良好的期冀,毕竟,多数消费者不会因为爱国情感去退而求其次,这并不符合现代化市场交换的规律。
事实上,支持国货还是买外国货的争议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质疑声音。
被“日本马桶盖”新闻连番轰炸的心理咨询专家@雷明猜测道,“‘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应该是国内智能马桶盖厂商进行的商业炒作。有三个作用:1.日本人都用,如此高端,中国人快学;2.我们的马桶盖出口日本,质量必然好;3.通过伤害国人自尊,达到快速传播。接下来,估计会有‘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的马桶盖竟是中国某地制造’的新闻出来吧?”
项立刚也认定,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文章,很可能是一场公关活动:“某个人,看到某个场景,写篇文章感叹一下,这非常正常。但一篇文章发出来,马上有众多媒体采访,甚至还有电视台去日本采访,大量媒体做专题,结果今年春节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购物高峰,更印证了这一点。”
不论是炒作或事实,消费者自身都应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五岳散人善意提醒道,不要盲目跟风,“来日本买电饭煲不要买太贵的,三千块人民币上下就很好了;马桶盖不要买了,厕所还要变压器啥的,不安全;大米买个一小袋五斤装的,也就两千日元,其实买不买都可,反正您买回去水也挺糟糕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