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很多普通文科博士,令人发指。
原创 | 冯律讲法
文|冯律讲法
编辑|冯律讲法
【内容来源于读者投稿】
问大家一个问题,提起博士,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有一种高山仰止,觉得个个都是学富五车的学术大佬?
但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刘瑜却曾经公开评价,中国有太多平庸到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真实的无奈
原来这位本来在美国任职的刘教授,准备回国教书之前先打了这个电话,询问清华大学负责接待自己的老师,看看自己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
按理来说,这个问题好像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告诉刘教授,现在清华大学的学术进程以及最新的学术热点就可以了。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师嘴里说的话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全无关系,反而都是:每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文章?
学校教授评职称的规则有哪些?对教授的五年考核如何进行?以及如果你想要搞研究项目的话,应该如何申请等等。
这句话让刘教授心里当场就发了火,自己是打算回国教书育人,搞研究的,不是在这里弄这些乱七八糟和教学全无关系的文字工作的!
后来的刘教授曾经坦言,在那一刻,他升起了一种要不要干脆去做自由撰稿人的工作,免得钻到这官僚的套子中,不得自由。
不过最后刘教授还是选择回到了中国。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清华大学,我们都知道是中国的顶尖学府,但是在这所学府中,刘教授却对中国的顶层学术圈子很失望。
因为刘教授惊讶地发现,原来美国也好,中国也罢,所谓的顶级学术圈子,根本就是个学术产品的流水线罢了!
在这里想要混得来,不是看你有没有智慧,也不是看你有没有什么过人的见解,人家要的是什么是标准化?!美国人是怎么研究中国的?
无非就是跑到中国的某个地方,向当地人询问一些在当地尽人皆知的事情,然后就洋洋得意地拿到美国去炫耀了。
可是他们找的材料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常见的土地纠纷、官员腐败、农民上访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衰。说句实在话,这些好像也不是什么秘密吧?之后呢?
只需要把这些所谓的重要材料按照严格的标准排列好字号就行,再找一找相关的历史文献,再找一找别人的一些学术作品再写写自己的分析,加点理论就完事了。
可是有用吗?没用啊,看上去密密麻麻洞察上万次,可实际上细一琢磨,就跟废话没什么区别!
很多话都是车轱辘话,好歹也是文科博士,别的本事没有翻来覆去说废话的能力还是不少的。
而且这种现象可不是在一般的大学博士身上,即使是耶鲁哈佛的很多文学博士也都是这个德行!外国如此,中国又能好得到哪里去呢?
在2022年的八月份,中国的博士总人数已经突破了90万!至于当年的硕士毕业生,则达到了70万!
看起来,中国真是人才济济啊!但其实挺想说一句的,这么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有多少是正儿八经有点用的?
尤其是文科生!不说别的,就说那些文学博士有几个有拿得出手的文学作品的?或者说,当今那些在中国文坛比较有名气的作家,又有几个是正儿八经,自己考过文学博士的?
提前声明,像那些成名之后被追加的荣誉博士不算!然后你就会尴尬地发现。科幻巨匠刘慈欣,现实巨匠余华,他们好像都不是啊!
当然了,需要声明,文学博士里肯定也有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存在,只不过里面注水的太多了而已。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文科博士为什么这么水?
首先在此要声明的是,其实不光是文科博士的论文比较水,理科博士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就是因为学术研究这东西,他真不是几年就能够完成的!
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物理化学的理科研究,哪一个有用的研究不是需要一个团队用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在此期间,他们需要大量地实践,以及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研究。但问题是,现在的读博者有几个人?有这种条件的?
导师制度的弊端就不用多说了吧,上网搜搜有多少也曾经怀揣着学术梦的硕士,博士在考取学历的路上被他们的导师当成了廉价或者是免费的劳动力,再加上各种应酬,有几个人能够专心致志,潜下心来搞研究的。
此外,就算真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又能如何呢?人都是很现实的动物,知道中国那么多的博士生,最后都去哪了吗?答案是都去考公了。
根据2023年六月份的统计,八成以上的博士在毕业之后不是选择搞研究,就是进入了公务员体系,当官去了!
可以说,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读硕士,读博士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搞研究,人家就是奔着拿着一张学历证,然后去政府里混官位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大量平庸到令人发指的文学博士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文科研究圈强调的是规则和边界,如果学术作品不能为政治或者社会服务,那么被排除在圈子之外也就毫不意外了。
除此之外,文科学者之所以频繁地被推上热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科学者的学术研究脱离了实际。
网上经常能看到文科学者发布一些脱离生活的言论,而这种言论也让民众们十分反感。但是我们相信,任何学科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意义。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文科博士,这样才能让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