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10-17 阅读: 80
1990年11月,钱学森在写给当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的信中,首次提出VR译名建议:强调“人是景境”或“灵境”,“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道特别浓郁”。钱学森给VR取名“灵境”,与他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执着”有关。近日,以“灵境”为代表的科技名词命名理据的本土科学文化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令人意想不到的名人关系:邓颖超是钱学森的老师!

令人意想不到的名人关系:邓颖超是钱学森的老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10-10 阅读: 82
但邓颖超确实是钱学森的老师。两家亲热,钱学森突然对邓颖超说,邓先生,叫老师。邓颖超有点歪着头说自己什么时候教钱学森的。这时,钱学森开始谈论两位鲜为人知的师生关系。遗憾的是,钱学森不是邓颖超班的学生,邓颖超没有直接教钱学森读书。此时的邓颖超对钱学森印象不大,没想到日后钱学森会成为大科学家。钱学森深情地对邓颖超说:你从来没有直接告诉过我,但我也得称你为老师呢。...
钱学森葬礼: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数十万人送行,第二日天降大雪

钱学森葬礼: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数十万人送行,第二日天降大雪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02-04 阅读: 131
原子弹刚被研制出来的时候,其强大的威力让其它国家看得心里直发寒:如果美国人朝着自己头上扔一颗原子弹怎么办?出自于这种担忧,当时的世界强国纷纷开始关于原子弹的研究,避免日本人的命运发生在自己身上,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中国。 然而问题在于,按照当时中国的情况,想要研究出原子弹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缺少相关的工业设施不说,关键是没有懂得制造原子弹的人才,就算给你材料设施又能怎么样? ...
豪门女神蒋英:我哥徐志摩,我爸蒋百里,我弟金庸,我老公钱学森

豪门女神蒋英:我哥徐志摩,我爸蒋百里,我弟金庸,我老公钱学森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01-21 阅读: 166
有人曾这样评价她:“系出名门,才貌双绝,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媛。”她是蒋英,自小出生于豪门,父亲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表哥是诗人徐志摩,表弟是中国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丈夫是原子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同志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钱学森同志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9-24 阅读: 179
2010年5月4日,温总理在北京大学对同学们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1988年4月30日,钱学森同志在位于国防科工委的办公室所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这可以被视为钱学森同志对“钱学森之问”的一部分回答。本号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与关心中国教育、关心中国前途的朋友们一道,共同对“钱学森之问”做出回答。...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论国家对钱学森全家的重视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论国家对钱学森全家的重视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9-24 阅读: 201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话是对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最高褒誉,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所谓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后来名字有所改动,其中一弹是导弹,另外一弹演变成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至于一星还是人造地球卫星。 图 | 钱学森 所以对于这样一位国之大者,自然要被很多敌特分子盯上,无时无刻不想置钱学森于死地,若论国家对钱学森全家人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仅从他身边的两个人就可以看出地位非同小可,就连陈毅,徐向前这些开国元帅都没有这等待遇,那么这二人究竟是谁,平日里伴随在钱学森身边,做了些什么呢?...

美国称赞钱学森可抵5个师,为何最终又甘心放钱学森归国呢?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9-19 阅读: 218
钱学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奠基者,为中国的导弹和火箭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钱老赴美国留学,学成归国为国效力时却经历了艰难险阻,那最终钱老是怎么挣脱美国人的魔爪,成功的回国加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去的呢?因此,美国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怀疑钱学森是危险分子将他逮捕,借此阻止钱学森回国。由于钱老被美国非法拘留,无法向外界求助。...
钱学森之问与国歌

钱学森之问与国歌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8-08 阅读: 181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而正是这位“土生土长”的生物医学专家因为对治疗疟疾的重大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从而也回答了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因为“钱学森之问”提出的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针对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现状。因为我们关切她的成长过程,希望能从侧面找寻到“钱学森之问”的解答。...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