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编者按 从享誉国内外的南阳烙画、镇平玉雕到屡屡成为耀眼“明星”的内乡宛梆、南阳三弦书,再到充满烟火气的方城烩面、镇平烧鸡、新野板面……漫长的岁月孕育了南阳灿烂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厚的非遗资源。这些文化印记历久弥新,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给南阳人心灵的滋润和慰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本报今起推出《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系列报道,以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解锁”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让更多的人从这些蕴含民族精神、思想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也是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盆地文明,东西南北中的文化交融,使其成为我国非遗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南阳非遗全面覆盖中国非遗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大种类,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我市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越来越多的非遗保护项目从濒危状态中复苏,走进现代生活,点缀在城乡产业发展圈中,悄然开出繁花,成为非遗传承道路上的新风景。
南阳非遗 灿若繁星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南阳是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世代生活于此的祖辈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南阳人血脉的传承基因。
自2009年起,我市各级非遗保护部门对全市非遗进行了全面普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条,实际调查项目达16646个。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南阳市卷》,一部94卷的大书,收录语言文字项目1127个,民间文学项目6571个,民间美术项目320个,民间音乐项目502个,民间舞蹈项目345个,传统戏曲项目490个,曲艺项目620个,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项目744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661个,民间习俗项目1910个,民间信仰项目338个,民间知识项目764个,传统医药项目2177个。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个、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5个、代表性传承人5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9个、代表性传承人349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52个、代表性传承人1389名。
国家级非遗 全省第一
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的板头曲(南阳市)、宛梆(内乡县)、大调曲子(南阳市)、三弦书(南阳市)、镇平玉雕(镇平县)、方城石猴(方城县)、盘古神话(桐柏县)、西坪民歌(西峡县)、越调(邓州市)、皮影戏(桐柏县)、罗卷戏(邓州市)、烙画(南阳烙画)、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代表着南阳记忆与文化品位的非遗项目,每一个背后都有着数代人的坚守。
南阳非遗资源独具特色,价值高、内容丰富、影响大,如民间文学中的盘古神话、牛郎织女传说、嫦娥奔月神话、大禹传说等流传久远,玉雕文化节、张仲景医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传统节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一些项目如内乡宛梆、大调曲子、板头曲、三弦书、皮影戏等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用产业化发展助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使非遗文化永葆生机,南阳玉雕、南阳烙画走在前列。南阳玉雕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市玉雕从业人员30多万人,玉类加工户1.5万余家,年产值200多亿元,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地。
南阳烙画被誉为“艺林一绝”。市烙画厂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直接从事烙画创作的人员50余人。南阳烙画巧妙地把中西绘画的各种表现手法和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典雅,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它已不单单是南阳的文化名片,其标准化生产、大师化创作、品牌化经营,成就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不仅增强了自身的传承发展能力,还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发展。
非遗之美 融入生活
南阳非遗千姿百态,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南阳人的文化宝库。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形式,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推进非遗场馆建设。据了解,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在建设中,当前,运用现代先进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市文化馆B座二楼已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平台。同时积极扶持专题馆。南阳市烙画展示馆、中国宛梆戏剧艺术博物馆、镇平县仵氏玉雕展示馆等,已成为聚集人气的重要文化传播场所,也是展示南阳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2022年以来,全市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近百场。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展演活动,通过展演展示,传播南阳文化,提升南阳影响力。
“非遗”点亮乡村工作持续推进。2022年,市文广旅局在全市启动“非遗”点亮乡村工作,利用像石猴、黄石砚、传统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启动“致敬传承人”“发现传家宝 留住老手艺”等活动,探索“非遗+”模式,提升“盘古祭”、中医药等文化品牌影响力。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了让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我市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中,培养非遗传承人。南阳文化艺术学校连续多年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人才。一些高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推进优秀非遗项目进驻高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项目的强力扶持,我市一些濒危非遗项目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人们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今年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陕西榆林同步举办开幕式、非遗大集、非遗论坛等活动,赴会的南阳烙画、南阳三弦书、内乡宛梆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当地群众纷纷表示对南阳非遗元素印象深刻,希望有机会来到南阳,欣赏到更多的南阳文化产品。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届时,我市将承办河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突出南阳亮点,展示南阳形象,提升南阳知名度。
护源头,引活水,连接现代生活,南阳非遗,在新时代必将绽放出愈来愈璀璨的光芒!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