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主题的诗,应该怎么解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继续连载徐健顺老师的“为诗正名,为文正义”的第十三节“主题”第五部分。
咏物言志
第五个主题是“咏物言志”。现在老是说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那都是题材,我这里说的是主题。山水田园诗里既有人生苦短也有伤春悲秋,也有怀才不遇也有羁旅情愁,也有咏物言志。不要只根据表面分类。
咏物不一定是静物,山水、田园、风景都是物。咏物言志,状景抒情,我们熟悉的很多山水、田园、风景诗,实际上都是言志的诗。
咏物的诗,只要是咏一类事物的,咏静物的,比如咏梅、雪、松、石、笔、壶、瀑布、山峰、动物、植物、艺术品等等的,这是一般意义上大家认为的咏物诗,那么基本上都是言志的。
(清 郑板桥《梅兰竹菊》)
什么志?儒士之志。那是什么志?基础是做人的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志,所以文人爱咏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等之类,都是说做人的品格。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冕咏的墨梅、于谦咏的石灰等等。遇到这种诗,不要简简单单说做人的品格,而是要联系儒家思想,联系儒士的特点去说。儒士的特点是什么?记住三句话,就可以知道儒士是一群什么人。
第一句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话: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当然这后面还有话。但就这一句,已经足够吓人。想一想我们自己吧,还在想着怎么赚钱,想着自己的个人价值,给儒士提鞋都不配。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第二句出自《孟子》,是孟子说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当然这前面还有话。但这一句,也已经足够吓人。儒士是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济世安民的,这一点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儒士,不管他表面上怎样豁达,这个志向都是忘不了的,因为这是誓言,是使命。
第三句出自《礼记》,也是孔子说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儒士追求的是大道,自孔子出,道统与政统分开,儒士就代表了一群只相信真理,可以面对任何势力挺胸抬头做人的人。不仅不事天子诸侯,也不事怪力乱神。
(北宋 岩叟《梅花诗意图》)
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读那些咏物诗了。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傲霜雪而独立,这个品格我们是都知道的。为什么有“香”呢?“香”就是好的、有益的、造福于人的,并不是孤僻、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因此“雪”与“梅花”对立,梅花因此而可以喻君子、儒士。王安石以此自励,要做梅花那样的人,所以是言志的。其志不仅仅在坚强,更在于造福于人,而且还是不求名利,是为“暗香”,这样才是君子。这首诗的入声字用的很棒,每一个都用到位了,特别突出了梅花倔强的感觉。尤其是“雪”字一顿,与后面的悠长形成了情绪的对比。灰韵也选的好,压抑而开阔,与“暗香”吻合。
我们经常说的状景诗基本上也属于广义的咏物诗。歌咏景色而言儒士之志,这种诗也很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等。
但是这种状景诗,更多的是抒发儒士济世安民情怀的另一方面——任性自然。任性自然与入世行道并不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一回事。道法自然,入世行道的目的,本来就是使天下为公,使天地自然各安其位,所以自己先得任性自然,赞美自然。自己既已任性自然,就应该让天地万物都任性自然,不然自己的这份任性自然还是自私自利啊。这就是儒家的逻辑。
状景诗的主题多是任性自然,这个传统是由魏晋时期确立起来的。阮籍、谢灵运、陶潜、谢朓等都做出了贡献。其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多循此道。而任性自然,又归于儒士人格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又与其济世安民的使命有关。把这些看穿,就读懂了。
先说赞美自然的,比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是干嘛呢?描述了一个画面,是搞科学研究吗?不是。那是干什么呢?感受生命的可爱。这样一说,很多人就会跟朱自清的《春》之类的文章联系起来,说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等等。这么说也不是不对,但是没有说完。儒家的基本世界观是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物我一体,所以格物可以致知,由此可以修身养性,最终达到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朱熹注: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历代文人欣赏自然的态度。参赞天地之化育。杜甫面对春景,他可以有很多的描述角度、描述方法,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是这样的画面?说是描述的是“丽”,但整个画面所提示的都是安详。太阳是“迟”的,好像不动了;花草是“香”的,好像四面笼罩;燕子虽然飞得很快,但是嘴里的泥是软软的;沙滩是暖的,鸳鸯是睡着的。而“江山”两字,提示他观照的不是这样几个小角落,而是整个的天地。你要说作者喜欢的是春天,那就是简单的儿童心理了,其实作者在欣赏的是万物遵循天道时的安详。“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春天就应该是美丽的,所以欣赏它的美丽。若能感受并理解春天的美丽,也就能感受并理解四季的交替。人能感知大道,方能遵循大道。这就是儒士修身所追求的境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说我住是地方太好了,太美了,这自然,这万物,如此和谐,人融于其中,天人合一,要做一个这样的人,所以还是言志,只是不是说济世安民之志,而是说天人合一之志,这两个志本就是一个志。这样我们常说的写景的诗就有意义了。
附:本文是徐健顺老师即将出版的《吟诵——中华传统读书法》和《普通话吟诵教程》的后记部分节选,后续会继续连载于“我爱斯文”【斯文论坛】栏目。
作
者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我爱斯文
用中华文化精神
做教育
有学理 有传承 有体系
有方法 有资源 有效果
学术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
中国楹联学会国学教育促进会
中国语文现代学会吟诵分会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