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三毛收集烟牌,辛苦攒够108张,兑的奖品却十分讽刺
21世纪初,影视行业刚刚起步,不管是电影、电视剧、动画都非常奇缺。不过那时候动画类型非常多,每一部都给90后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三毛流浪记》亦是其中之一。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个子瘦小,头大,头上只有三根头发,这也成了三毛最经典的形象。
除去电影,人们真正接触到“三毛”都是在2006年之后,殊不知早在1935年漫画大师张乐平就在创作三毛。
此时的张乐平也只是在描绘一个插科打诨的谐趣漫画人物,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就以三毛为主角,画了《三毛从军记》,真正开始画命运悲苦的“三毛”是在1947年。
1947年,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上海满是无家可归的儿童,他们游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每天拿着小铁罐向路人讨钱,为了活下去这些孩子们靠着垃圾堆食物维持基本生活,春夏秋三季还有东西吃,凛冬降临后,他们也迎来了一场噩梦。
1947年的冬天很冷,寒风呼啸,张乐平从报馆出来时,看见三个流浪儿,他们穿着单薄,身上仅仅只有几件麻袋片,靠它们是不太可能御寒的。
第二天张乐平再次路过街口,他没有看见那三个孩子,只有一辆收尸车,孩子们的小手随着颠簸的车辆颤抖了出来,张乐平看到这些心中是一阵悲鸣。更令人讽刺的是,何应钦在无线电台中,天天都在喊着“我们要爱护儿童,保护儿童、呵护儿童”。
听着这些冠冕堂皇之词,看着那些被驱逐的儿童,张乐平心中悲愤:这是什么世道啊!
张乐平从“三毛抗日”又开始画《三毛流浪记》。他将上海的流浪儿童作为故事的主角,为了了解流浪儿的生活,他还深入陈家木桥跟流浪儿们交流。
这幅反应现实社会的连环画公开之后,引发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加上后来的“景明楼事件”,人们对国民党更加痛恨。
三毛的经历,反应社会底层人物真实生活,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随着战争硝烟四处漂流,能活一天是一天。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流浪记》所有的情节几乎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也是最“恐怖”的一点。
他画了一个三毛积攒“烟牌”的故事,当年因为美国货物倾销导致上海上百家小百货商店歇业,上海的烟厂生意也遭受了冲击,为了提高销量,烟厂就弄出了一个凑齐人物卡片兑换奖品的活动。
一般来讲,烟厂的活动肯定是“再来一包”之类的优惠,不过卡片要凑齐108张,而且还不能重样。上流社会的人抽烟都是抽好烟,也不会在意这些活动,底层人员也抽不起这些烟,中等阶层更不会为了凑齐108张卡片而去抽烟。
这个活动对抽烟的人来讲似乎没有什么诱惑力,不过天真的三毛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商业套路”,他以为会有一份大奖,三毛就在街头收集一些人们不要的卡片,终于有一天他凑齐了108张卡片,高高兴兴带着卡片去找商店老板。
老板先是打量了三毛几眼,左看看、右看看,最终给了三毛一盒火柴。
三毛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卡片只换来的一盒火柴,其实奖品肯定不是一盒火柴,只是商店老板见三毛是一个流浪儿,根本无利可图,也就随随便便用火柴将其打发了。
这一盒火柴也是讽刺当时的社会太势利,每个人眼中只有利益,商店老板也是没有丝毫同情,明明知道三毛只是一个流浪儿,也知道凑齐108张卡片有多难,但还是只给了他一盒火柴。
这在当时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三毛来讲,即便承受着这样的痛苦生活,依旧要继续生活下去。
不过在《三毛流浪记》中也有一些好人,隔壁大娘、收冥币的医生,他们身份、职业不同,也反应了不同阶层的人性光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