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张勃研究员讲座实录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10-25 文化 阅读: 232
摘要: 2022年10月4日下午,逢此重阳佳节,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九讲“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北师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主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主持,讲座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分享。 一、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出和影响 2014年以后,关于“两创”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为热点,方兴未艾。两创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内涵界定、必要性和可行性、基本原则和要求、现实路径、外部保障条件以及两创的关系等问题。这些学术成果的出现与国家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学者陈来在两篇文章中梳理了“创造性转化”这一观念的由来与发展:林毓生率先提出“创造的转化”,美国的中国学家墨子刻以“调适(accommodation)”批评林毓生的“转化”(transformation)概念;之后傅伟勋与又分别提出“创造的发展”以及“转换性创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持续讨论到21世纪10年代成为国家文化政策中的基本原则,“两创”关切的根本问题是:当下如何看待和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古今问题。而将其置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演进脉络中,可以说其中亦有中西问题。

2022年10月4日下午,逢此重阳佳节,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九讲“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北师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主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主持,讲座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线上分享。

一、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出和影响

2014年以后,关于“两创”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为热点,方兴未艾。两创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内涵界定、必要性和可行性、基本原则和要求、现实路径、外部保障条件以及两创的关系等问题。这些学术成果的出现与国家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学者陈来在两篇文章中梳理了“创造性转化”这一观念的由来与发展:林毓生率先提出“创造的转化”,美国的中国学家墨子刻以“调适(accommodation)”批评林毓生的“转化”(transformation)概念;之后傅伟勋与又分别提出“创造的发展”以及“转换性创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的持续讨论到21世纪10年代成为国家文化政策中的基本原则,“两创”关切的根本问题是:当下如何看待和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古今问题。而将其置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演进脉络中,可以说其中亦有中西问题。

两创的提出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即传承与发展并行。我们不能简单否定传统,而要礼敬传统,扬弃继承;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复古泥古,而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转化创新。此外,两创的提出也促进了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价值阐释和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必然因古今不同而变化,两创意味着要通过更加自觉的努力,促进一些变迁的发生以贯通古今,增强文化的连续感和满足时代诉求的能力。

当代提出两创是源于文化反思、时代需求和传承意识三方面的动机。中国人有着很强的自觉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民俗传统悠久,并形成了民俗记述的学术传统,民俗文献十分丰富。而且中国古代的民俗文献还有一个特点,诚如钟敬文先生所说:“就是从回忆的角度来记录民俗。”在流传至今的古代民俗文献中,怀旧式书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往往书写于政权易代之际。张勃研究员以《东京梦华录》与《岁华忆语》为例,说明政权易代绝不简单等同于时间的迁逝,而是一切正常状态的不能延续,是巨大的变迁,是包括生活空间、社会身份、生活内容、心理认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断裂以及由此而来的断裂感。

自觉传承意识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选择。传统节日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周期出现、官民共享、作用巨大的特点,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它同样面临着两创的问题,其面对的主要挑战一则为社会变迁导致的习俗式微;二则是曾经的文化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目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两创突破社会变迁造成的障碍,激扬节日的生命力和存续力,使其更好地发挥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作用。如果认识到古今是相对的,可以发现尽管两创是新近提出来的概念,而两创的事实却早己存在。

二、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三个案例

首先是从寒食禁火到寒食清明改火。寒食节曾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因人们在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而得名。根据南朝《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寒食节在彼时出现了三个变化。其一是将节期固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正值清明节气前;其二是节俗活动从单调向丰富发展;其三是节日气氛从悲凉黯淡向欢快明丽发展。初唐时期,寒食节已经风靡全国,盛唐以后寒食清明改火,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节气日再取得新火。我国古代的确存在改火之制,但时间不在清明,也没有赐新火仪式。天宝十载(751)三月颁敕“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这一政令利用文献记录、寒食禁火的当下习俗,创造性地将寒食节的禁火重构为寒食清明改火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发明赐新火的仪式,将火分别赋予“旧”和“新”的不同价值,赐新火仪式由此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手段。

七夕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从乞巧节到中国爱情节的变化。乞巧直至唐朝才成为七夕节的主题,后来逐渐成为以女性为主体,乞巧、乞美、乞子为主要习俗内容的节日。(当然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主要反映女子们对心灵手巧的热盼、对生儿育女的祈愿和对美丽容貌的渴望。七夕节长期流行,但民国以来衰落式微。近些年来,七夕节又充满生机,除了一些地方传承乞巧、小人节等之外,七夕节成为“中国爱情节”。七夕节成为中国爱情节最开始是与西方情人节对标而被重新命名为情人节,同时学者从传说、诗词、习俗、典籍中寻找发掘,以发现七夕节与爱情的固有关联性。发现爱情的过程,是将七夕节中原本零散的、潜在的爱情因子发掘出来、加以筛选、整合、阐释并集中呈现的过程。七夕节从乞巧节向中国爱情节的变化,是人们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重新发现、发掘传统,并将其与外来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是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最后一个案例是重阳节从全民节到老年节的转变。重阳节起源于汉代,魏晋开始流行,唐代十分盛行,成为三令节之一。起初并非为某一群体的节日,当然不同群体在节日中所参与的活动有所区别,在近代逐渐衰落。近年来,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就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学校甚至商家都以重阳节为时机组织和参与敬老活动:在家庭中,人们也将其作为敬老爱老的节日来度过。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三、三个案例的启示

以上三个节日案例揭示出再次命名是两创的重要方式。中国人讲究名实相符,新名称具有提示、导向、规范作用,具有不断使“实”向“名”所包含的意义靠拢的强大能力,从而诱使人们想方设法发明新的活动,或采借他者的活动,或转换自我活动的意义,以证明名实的相副。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赋予新名往往会唤醒人们对于传统的记忆和操演,甚至使久已失传的传统重新活跃起来;同时,又会导致新活动的产生,使既有之“实”发生某些改变甚至根本性转变。中华民国时期屡屡行用这种方式。第二点则是要认识到传统作为两创资源的重要性。传统不一定是节日传统,而可能是其他,甚至是消失的文化。我们需要尊重传统、利用传统,让新的事物被视为处于传统链条之中。第三,社会现实对于两创有着支持和制约的作用。传统节日两创的可能性有多种,但任何一种带有创意的意见的提出,能否功能转化为现实,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受到广大民众的检验,是否能够回应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

四、结语

两创原则的提出让当下进入更加自觉的两创之中,传统节日的两创既有学术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本身已构成当代两创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一端链接过去,一端链接着现在,并指出未来。传统节日研究需要过去-现代-未来相贯通的视角。传统节日两创提供了特别好的契机,也提供了民俗学者可有作为的领域。传统节日两创研究一方面需要冷静地观察传统节日的两创现象,分析过程、机制、成败及其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回应时代需求,深刻理解节日的本质及其与平日的关系。

五、总结讨论

张勃研究员以七夕转化为爱情节为例回应了特定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时,除了七夕之外还有上巳节和元宵节被论证与之对标,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七夕更具优势,传统节日的创新仍然有其制约的条件。关于民族节日与旅游业的结合问题,张勃研究员认为从节日主体而言,应该让当地人民更多地参与到节日的变化中,对节日的改造有更大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至于新兴产生的节日,张勃研究员指出个别人的倡议成为公众节日一定要有群体基础,新的节日出现有其合理性,但若要使之长久发展,则需要认真经营节日的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针对景区将活动与国家节假日合并举办的情况,张勃老师指出,地方性节日有其特定时间,而对景区而言,假期带来的人流则必不可少,2007年之后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期,也是意在给大家充裕的时间。但是节日不等同于假日,过节和过假应该有不同的心态,假日主要是休闲,而节日应该更注重仪式感、情感联络以及与自然的对话。

讲座最后,主持人萧放教授对张勃研究员的讲座做出总结。他认为张老师的传统节日研究不只停留在历史阶段,而将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讲座正逢国庆与重阳双节之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国庆节是否有习俗形式,现在的节日与历史上的国家庆典是否能够产生勾连,创生出现代性的内涵。张老师的讲座回答了为什么中央为何提出双创,双创在怎样的背景下进入到学术话语的讨论,这一议题除了古今赓续之外也关涉中西问题。三个节日案例呈现出了历史节日如何在当代传承发展,虽然与双创不尽相同,但其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在农业社会中有其特定的主题,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主题可能会向新的方向发展;或者曾经次要的主题在当代又重新被重视。节日主题根据社会的选择而转变,重阳节虽然不再辟邪,但对于生命力的祈求和期待是永恒的主题,在今天这一意义更加凸显,这并非政策的要求,而是整个社会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节日的转变是各种需求的角力,尽管其中存在人为因素,但终归是不断调整出来的。节日是民俗认同的重要载体,两创是文化良性发展的方向,张老师提到了人为推动节日转变的途径,譬如重新命名,但名的基础乃是人民生活现实。两创的提法是今天的,但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我们在看待传统中的现代因素时,要认识到新事物中的传统之链,新的节日只有契合人民的认知模式和内在需求,才能长久发展下去。我们的研究虽是立足当下,却是力图发现文化的根脉,新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既有的依凭之上才能走得长远。

推荐阅读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林 加

【学科动态】栏目责编:杨瑞瑶

撰稿人:高 洁

图文编辑:杨瑞瑶

我们是一个 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其他相关

“三毛”也是徐汇人?来听听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码!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6-01 阅读: 1
地方志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故事,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方志文化更好服务社会发展,5月16日下午,徐汇区方志文化“三进”示范推介展示会暨湖南街道方志文化街区建设发布活动在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举办。 ...

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关于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被我国称为什么时期?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常常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上古时期。以目前的考古情况来看,大约是在夏商之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也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 ...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1
4月28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支持,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办,大公报、点新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协办,艺术香港文化推广中心承办,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中央驻港联络办宣文部副部长林枬,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大宏,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著名文化学者、陕西文联副主席、华山论剑西凤酒品牌文化顾问肖云儒,金庸前秘书、金庸作品编辑和研究者李以建,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小军以及来自各界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会。论坛由香港新闻联常务理事林芸生主持。...

山水画写意,是因为根植着老庄思想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9 阅读: 1
由此看来,老庄哲学思辨一直贯穿并延伸于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但无论是哪个朝代,其山水画的发展都潜移默化地受到老庄哲学思辨及审美心境的影响。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山水画,都受到了老庄生命美学的催生与感染,追求生命意识和心性的神韵,是中国山水之『魂』。...
六波罗密多

六波罗密多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1
一、檀越波罗蜜:梵语擅越,亦名擅那,译为布施;运心普周名‘布’,辍己惠人名‘施’。’又六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应当更发二种胜心:一者,所有资财,库藏诸物,知自性空,尤如阳焰,梦想幻化。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四、毗梨耶波罗蜜:译名精进,精而无杂,进而不退。...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通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黔南自治州平塘县牙舟镇、黔南自治州三都自治县都江镇、黔南自治州瓮安县猴场镇等6个镇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将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和睦村计王寨、黔南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自治州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等3个村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应保尽保,加强调查评估认定,丰富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积极探索创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新经验新路径,大力促进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