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180天,氧气从何而来?太空中获取氧气有多难?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4-22 科技 阅读: 336
摘要: 但是,太空中没有水和氧气,维持宇航员长久生存的水和氧气从何而来?二、航天员太空生活所需氧气从何而来?航天员飞离大气层后,在太空遨游,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并处理航天员及其他生物产生的废气。经过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目前航天员在太空中生存所需的氧气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总而言之,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所需的氧气,会通过特定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来解决,让他们的安全没有后顾之忧。

前不久,神舟13号飞船顺利升空,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生活180天。氧气、水和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需的基础条件,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计算,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正常生活,每天需要3077克水、618克食物和836克氧气。但是,太空中没有水和氧气,维持宇航员长久生存的水和氧气从何而来?仅仅依靠从地球携带的物资,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吗?

在地球上,氧气无处不在。但到了太空,氧气就变得无比珍贵。人类探索星辰太空的脚步,从来都是危险重重。大家看起来潇洒飘逸的航天生活,其实隐藏着太多的危机。借此机会向伟大的航天英雄们致敬!

一、什么是气体平衡三定律?

要想搞清楚空间站中的氧气到底从何而来,就必须先了解航天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而这一系统的第一关键就是实现气体平衡。

在总结分析人类60余年航空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将气体平衡三定律确定为:

氨气加氧气_氨气与氧气反应现象_氨气和氧气

第一定律:人的食物均来源于系统内生物合成,产生的氧气必定满足人的呼吸需求。

第二定律:系统外的有机物输入,必须用系统内合成的相同呼吸上的有机物输出平衡。

第三定律:生物自组织不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必须人工干预调控。

要想实现太空环境下的气体平衡,必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氧气的补充,二是太空舱和空间站大气压力的维持氨气和氧气,三是人员呼吸所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去除。

氨气加氧气_氨气和氧气_氨气与氧气反应现象

补充氧气和实现空间站的大气压力稳定,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条是美国技术路线,另一条是苏俄技术路线。美国航天员,通过携带液氮和液氧方式,到了太空之后再进行电加热方式,获得氧气,并维持太空站和空间舱的气压稳定。苏俄航天员主要采用高压氧气瓶和氮气瓶,到了太空再进行减压操作,来维持气压的稳定。

至于说在太空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一方面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直接排到太空中。

二、航天员太空生活所需氧气从何而来?

航天员飞离大气层后,在太空遨游,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并处理航天员及其他生物产生的废气。

氨气加氧气_氨气与氧气反应现象_氨气和氧气

经过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目前航天员在太空中生存所需的氧气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由地球携带的纯氧氧气瓶。

二是利用电解水的方法产生氧气。

三是采取固体氧气发生器装置,利用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氨气加氧气_氨气和氧气_氨气与氧气反应现象

如果是短时间的太空旅行,航天员生活在太空舱中,依靠从地球携带的氧气瓶,就足以维持氧气供应。但如果长期在太空站中生活,紧紧依靠氧气瓶,并不保险。所以现在国际通行的做法,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方式产生氧气。

一方面,氧气是助燃剂。如果在运送过程中发生泄漏引起火灾,就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大量的氧气瓶存储在空间站中,也会出现一定的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要把氧气送入太空,必须将其液化并存储于密封容器之中。高压低温状态的氧气,送入太空不如直接运水更划算。

相对而言,水更容易存储,且安全稳定性更好。根据实验表明,一升水可以电解620升氧气。一个宇航员一天只需要消耗550升氧气,因此如果是三名宇航员的话,每天电解6瓶500毫升的矿泉水,足以保证他们的氧气供应。

氨气加氧气_氨气与氧气反应现象_氨气和氧气

我国往空间站上运水,主要采用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每20升水作为一个水包。这些水包运到空间站中之后,既可以用来电解产生氧气,还可以给航天员供应日常生活用水。如果一个水包单纯用作氧气供应,电解之后产生的氧气足够一名航天员呼吸22天。

当然,在空间站中,水也是无比宝贵的资源。所以,整个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中拥有专门的水循环系统,收集一切可以收集的废水,比如航天员的尿液、洗漱用水和空气中的水气等,都会进入循环系统,通过多重蒸馏净化分离氨气和氧气,变成重新可以饮用的水。

电解水所需的电能,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产生的氧气供航天员呼吸,而氢气会当做废气排出。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气等废气,也会通过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有效清除。

当然,空间站中,除了电解水补充氧气之外,也会常备一些纯氧氧气瓶和固态氧,以备不时之需。

总而言之,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所需的氧气,会通过特定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来解决,让他们的安全没有后顾之忧。

其他相关

七十二年的新成就(10)(Made in China)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4 阅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建设的一个常驻60至180吨级的大型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是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空间站向世界开放,彰显了太空治理中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七十二年的新成就(9)(Made in China)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2 阅读: 1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项目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国测绘、国土、城建、规划、水利等行业,及国家一些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厘米级甚至更高的精确定位,90%以上采用GPS的基准站差分定位技术。北斗系统的重要职责便是满足中国高端精密定位用户的应用需求。...
国防七子,西方最怕的中国七所大学

国防七子,西方最怕的中国七所大学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31 阅读: 1
“国防七子”是指原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七所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为一级保密单位。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脚踩航天、航空两艘船,在航天领域紧追哈工大,在航空领域坐稳大哥交椅。...

国际空间站3名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4 阅读: 35
国际空间站3名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国际空间站、因技术原因-俄罗斯宇航员取消太空行走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俄“进步”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失败...

宇航员们刚刚返回地球,为什么不能起床,还要被抬到轮椅上呢?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4 阅读: 28
按理说能够于千人万人中脱颖而出担任航天任务的宇航员,身体素质那肯定是拔尖的存在,怎么返回地球后还要让人抬着坐到轮椅上,连站都站不起来吗?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让人抬出舱内,当然不可能是什么特殊待遇,一切都是因为载人航天飞行这件任务的特殊性。...
拜登完全激怒了中国!美恶意追踪中俄飞船外交部一举引爆舆论

拜登完全激怒了中国!美恶意追踪中俄飞船外交部一举引爆舆论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01 阅读: 48
此前,美国曾多次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并拥有完善的反卫星技术。然而,美国却呼吁停止直升式反卫星导弹试验,这实际上是为了遏制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保障其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中国反卫星武器的研制始于2005年,并已成功进行多次试验。这些试验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的合作。然而,美国却在积极应对中国反卫星能力的提升,并拉拢日本等国家加强太空军事合作。 美国太空军的警示报告揭示了中俄研发反卫星武器的情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仅关乎国际军备竞赛,更牵扯到太空的安全与稳定。太空不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而是成为国际政治和安全的焦点。美国太空军的警示报告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报告揭示了中俄在太空军备方面的激烈行动,特别是反卫星武器的研发,使太空领域不再只是和平利用的天地。这一信息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太空军备竞赛的关切,为全球的安全和稳定投下了一颗不确定的阴影。...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