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利益集体移居中国千年的民族,隋唐移居中国,宋朝后集体改姓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但这种开放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一旦国家衰落、内患激化,这种危机便有可能爆发,释放出巨大的破坏能量。
粟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对中华的历史作出过很大贡献,却因为一个败类而使整个民族蒙羞,从此无人愿提自己是粟特人,哪怕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汉人。
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来往商队之中最多的便是粟特人,他们在长安有专门的街坊,人口多达数十万。粟特人是古波斯人的后代,长期生活于中亚,说着古波斯语,以善于经商而闻名。
隋朝统一中国后,丝绸之路又开始活跃起来。隋炀帝准备迁都洛阳,为了筹措大量的所需物资,杨广下令在丰都修筑专门的货物中转站。消息一出,各地商贾闻风而动,其中就有大量的胡商粟特人。
隋朝同样是个开放的朝代,只是因为时间太短,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粟特人从那时起,继西汉之后,又一次大量集体移居中原。
随着战事逐渐平息,中原地区终于恢复了生机,粟特人大规模迁徙到唐朝各地,仅长安就有约五万人移居(高宗时期)。强大的唐朝大败突厥,使原本隶属于突厥的很多粟特人,内附进入中原地区。
于是,中原的粟特人形成很大的规模,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这九个姓氏的家族,号称“昭武九姓”。不巧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正好都是这九大姓之一,想洗都洗不白了。
粟特人不光有商人,也有很多人务农和当兵,他们原先分散在各地,也算安分守己。可安禄山担任幽州节度使后,粟特人纷纷来投靠,在当地形成了很大的势力。
安禄山原先是唐将张守珪的部下,因擅长与胡人打交道,又勇猛善战,而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成为手握重兵的边军将领。正是他胡人的身份,引来大批胡人的追随,形成庞大的势力。
如果朝堂上政治清明,大臣们各司其职、同心协力,即使安禄山有野心,也不一定能掀起太大的风浪。但奸相李林甫把持朝纲、败坏朝政,已经使唐朝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从而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其实不是没有人察觉到安禄山的野心,多任宰相屡次谏言要惩治安禄山。但是唐玄宗不相信,一方面他对自己掌控胡人的信心太强,另一方面他认为这是大臣们之间的相互嫉妒,而安禄山的存在可以用来制衡宰相的权力,达到朝堂与边镇两股势力的平衡。
安禄山也特别会来事,实力弱小时,隐忍蛰伏,让唐玄宗护卫自己的周全。他积极向唐玄宗表忠心,甜言蜜语一个劲地送给唐玄宗,甚至认玄宗为干爹,认杨玉环为干妈,把自己变成了皇亲国戚。
《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在收下安禄山这个干儿子后,居然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帮安禄山洗澡,民间说法叫“洗儿”。如果此事放在几岁大的孩童身上尚能理解,放在安禄山身上,真是无法想象。玄宗见状,居然还赏赐安禄山金银钱币,一时间成为坊间笑谈。
很多大臣都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劝说唐玄宗杀了安禄山。但唐玄宗一味偏袒偏信,不仅没有听劝阻削弱安禄山的势力,反而给钱给兵,甚至将中央的铸币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下放给安禄山。
在唐玄宗的放纵下,安禄山终于羽翼丰满,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地盘有地盘,加上胡人们的撺掇,这才露出獠牙,起兵反叛唐朝,一举粉碎了开元盛世的虚幻的假象。
安史之乱由此爆发,玄宗出逃、贵妃身死,中华大地再燃烽火,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唐朝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平息这次叛乱,但藩镇割、外夷侵辱的形势已无法逆转,大唐从此一蹶不振,再无昔日之雄风。
粟特人也在战乱中受到极大的损失,西域和丝绸之路断绝,不再有新的粟特人来到中原。他们只能散居到全国各地,与汉人混居在一起,很多人不愿称自己为粟特人,害怕引起别人的误会和仇恨。
宋朝之后,粟特人不再见于史书,他们应该都已经改用汉姓和汉家习俗,融入了汉人社会。而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使西域伊斯兰化,粟特人臣服于阿拉伯帝国,并改信伊斯兰教,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