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04-13 艺术 阅读: 137
摘要: 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四楼演出大厅举行,“背后是五和县高度重视戏剧文化发展事业,全力以赴传承和保护好,把优秀的戏剧文化发展好,吴和县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提线木偶传习所这两个专业剧团为主要阵地,扎实开展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广东省文联,由省剧协共同批准命名、监制、指导的特色文艺品牌“孕育了彩茶戏和提线木偶的两个专业剧团,这是对五华过去戏剧事业丰硕成果的总结。

琴江两岸,处处曲声,浓浓戏韵。

3月22日上午,“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四楼演出厅举行。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李仙花,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省文联二级巡视员樊广莲,省戏剧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运全,梅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陈锐锋,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广武,五华县委书记朱少辉等参加仪式。仪式由五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瑞狮主持。

捷报传来,激奋人心。五华县成为全市第二个获得“广东省戏剧之乡”荣誉的县域,背后是五华县高度重视戏剧文化发展工作,全力以赴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优秀的戏剧文化。

近年来,五华县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提线木偶传习所这两个专业剧团为主阵地,其他49个业余剧团为补充,扎实开展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深入推进戏剧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积极组织对外文艺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东省戏剧之乡”是由广东省文联、省剧协共同批准命名并进行监督、指导的特色文艺品牌,有效促进申报地区的戏剧事业发展,在全省起到“以评促建、以点带面”的作用,为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五华县崇文重戏,文化底蕴深厚,戏剧土壤肥沃,孕育出采茶戏和提线木偶两个专业剧团,一个县级城市拥有两个剧团是鲜见的,五华县获评‘广东省戏剧之乡’是实至名归,这是对五华过往戏剧事业丰硕成果的总结,更是对五华未来传承发展戏剧事业的展望。”王晓表示,“广东省戏剧之乡”不仅仅是挂一个牌,目的是凝聚文艺界、社会各界人士来支持文艺事业、戏剧事业,打造有利于出人出戏的文化生态,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保护有方

戏剧文化历史悠久

“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享有盛誉,这是五华两大非遗传统戏剧。

五华采茶戏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赣南流传过,属赣南采茶戏一派,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表演风格的地方戏剧。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戏剧源自人民群众,源自茶园生活,与茶文化的发展同步,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间风味,由于其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被誉为南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2009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提线木偶戏,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且具有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受社会各界群众以及海外华侨的欢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直以来,五华两大剧团活跃在城里乡间,积极搭台唱戏,方寸舞台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诠释着戏剧文化。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五华戏剧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提线木偶戏、采茶戏外,还有汉剧、山歌剧、花潮戏、五句板、快板等,这些戏剧艺术资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至今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据介绍,五华县现有2个专业剧团,即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业余剧团(文艺队)49个,遍布全县各镇,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800多人。

传承有道

原创大戏敢闯敢试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

1994年出生的周鹏润,是行业里的晚辈。但他在2020年成为五华提线木偶县级传承人,是最年轻的五华提线木偶传承人。

“我15岁跟着哥哥来传习所报名,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周鹏润提到这个行当,双眼发光。他的爷爷以前也在木偶剧团工作过,打小就看木偶表演,渐渐就喜欢上了。2009年周鹏润通过招考进入传习所至今已有14年。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同样是采茶戏演员的李鹏辉,16岁就进入传承保护中心的他对采茶戏非常热爱,“在戏里可以演绎不同的角色,体验人生百态,我希望自己在采茶戏演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也做一个推广者,让这门艺术走得更远。”

近年来,五华县培养和挖掘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艺和创作人才,特别是采茶戏《红土百姓》,呈现出60后至00后“五代同堂”老中青同台展风采的精彩。

“我们通过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复排,让新一代传承人全面继承老艺人对五华提线木偶的虔诚情怀和追求精神。”五华提线木偶文化传习所所长李浩说,在传承中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示戏剧的生命力。

有着30年舞台经验的采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翠媚认为,传承发展五华采茶戏必须做好“三打”:在传承上打好传统功底,在发展上打造创新剧目,在市场上打量年轻观众。

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院团的文艺创作,2017年以来共投入800多万元,创排了《月照城乡》《春来南粤》《红土百姓》3部采茶原创大戏,《赵佗归汉》《四季茶歌》《好一朵山茶花》《长乐悠远》等采茶歌舞小戏,《沙家浜•智斗》《少年李惠堂》等现代木偶小戏,新编复排了《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金鳞记》《智取大名府》等名篇名作。

五华在原创大戏方面敢闯敢试,主要依托两个剧团现有的本土演职人员,努力克服经费困难、排练场地有限、排练时间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等客观因素,在创排的同时不断提升打磨,不断挖掘潜力,敢于突破县级基层剧团在大戏创排方面的“天花板”,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有劲

文化惠民有声有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

如今行走五华,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文艺创作来自人民,也必将要惠及人民。无论是提线木偶还是采茶戏,他们都在不断增加各地展演,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

五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为目标,积极开展戏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旅游区、进革命老区活动,以及“非遗进校园演出”“戏曲进农村”“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惠民演出”“文化进万家活动”“五华提线木偶惠民云展播”等演出,每年演出400多场次。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五华把戏剧进校园和非遗传承教学进校园有机结合起来,采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翠媚在五华县中英文实验学校长期开展采茶非遗传承教学,免费传授采茶戏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与五华县第一小学作为挂钩教学点,每周至少开展一个课时的提线木偶传承教学,培养发现一批好苗子。

“广东省戏剧之乡”授牌仪式在梅州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

“我们不只是在校园唱戏,更是长期开班,我非常开心有很多学生主动报名。”陈翠媚说,每次下课后学生们都围着她讨论采茶戏,让她很是欣慰。

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是五华县推动和擦亮戏剧文化品牌,弘扬和发展客家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五华县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凝聚各方力量成功创建,戏剧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取得成果。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五华的戏剧频繁活跃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并荣获诸多荣誉,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近20项。原创采茶戏《月照城乡》获评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三等奖和2017年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戏剧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2021年参加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获得了一金一银五铜的好成绩;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期间,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代表客家文化参与展演每天演出6至8场,技惊四座;《金鳞记》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传承剧目奖、优秀操纵表演、偶型设计制作奖;2020年《沙家浜·智斗》成为梅州唯一入选第十四届省艺术节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小剧场作品展演剧节目的项目,并获评“优秀小型舞台艺术作品”。

接下来,五华县将以成功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为新的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国家非遗提线木偶和省非遗采茶戏为蓝本,两个专业院团为依托,全力以赴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优秀的戏剧文化。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曾晓彬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其他相关

戏曲文化儿童小说推荐:《响堂》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8 阅读: 1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心中有了戏,响堂才会响。——《响堂》 很喜欢这作者周锐在《响堂》一书中的这句话。 还是上周末带小姑娘去深圳堂娃家玩儿看到《响堂》这本书,当天看到姐姐京剧练得抑扬顿挫,小姑娘眼睛不眨看得入迷。在堂姐的介绍下,得知五年级的姐姐正在学习京剧,为此还特意让堂她给她买《响堂》。...

关于和田玉的一些历史常识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8 阅读: 1
和田玉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富贵珠宝,流传下来已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这种人文的厚重感与历史感是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属性本身是无价的。玉石承载着过去的文化,为人们带来了历史的文明,这种文明影响到全世界,将我们的大国文明精粹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

俗语:“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什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6 阅读: 1
导语:我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老祖宗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给我们后人带来了许多有用的经验,推动着华夏儿女不断进步。俗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由于古代普通百姓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因此,在民间,浅显易懂的俗语十分流行。 ...

俗语说“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什么是人肉凳?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6 阅读: 1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的俗语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俗语是祖先们在生活过程中,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蕴含哲学的语句。 ...
刘姓是咋来的 十位刘家人家谱最多记录五代

刘姓是咋来的 十位刘家人家谱最多记录五代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5 阅读: 1
刘姓祖先是唐尧那么,刘姓是怎么来的呢?“刘姓的祖先应该是唐尧。资料显示,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也被赐姓改为刘姓。采访十位“刘家人”家谱最多记录五代这10位“刘家人”有家谱的并不多,即使有的,最多只记录了5代。...

俗话说:“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什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3 阅读: 2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很多俗语,这些俗语涉及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其中有不少是我们老祖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或者是一些有关于为人处事的道理,当然,在这其中也受古时候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滞后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