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为何强盗不敢抢?
自杨广开始科举考试以来,有无数考生高中举人。有统计显示,仅明朝就有10万多人中举。如果按明朝来大概计算,那么从第一次科举考试算起,估计古今所中的举人,应该不下于50万。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每一次录取的举人,大概200人左右,不到整个赶考书生的10%!换一句话说,古今赶考的书生,整体数量绝对惊人。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即便是“盛世”之际,天下也有很多强盗,路上极为不平,那么这么多的考生,如何确保自身安全,如何能平安抵挡京城的呢?
其实,考生能够平安低京,原因很简单,主要有四:(1)官府给予银两、干粮等支持,(2)旅途上的官府,也会酌情给予一定帮助,(3)考生通常走“官道”,不走小道,(4)强盗不敢抢!
“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为何强盗不敢抢呢?有一个现象要说明一下,即:即便有官府给予的财力支持,但毕竟微薄,于是很多书生变卖家财上京赶考,所以书生手里还是有几个钱的,强盗一抢一个准!
既然如此,胆大无比的强盗,为何不敢下手抢书生呢?原来,关键有四个原因,每一个都很现实!需要说明的是,强盗不抢书生,和对“敬畏读书人”并没有关系!
(1)由于考生众多,官府不可能一一派兵保护,所以就给予一个“礼部会试”或“奉旨进京”等旗帜。强盗见到了,自然而然就不抢。原因很简单,一旦抢了,就相当于破坏朝廷威严和脸面,官府就可能因此来围剿!
(2)书生未来不可限量,一旦高中进士飞黄腾达了,以后就可能回头报复。所以,为了避免未来的麻烦,还是放过这种书生。古人有一句话,不是随便说的,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3)所谓穷书生、酸秀才,总得来说,一般书生还是很穷的。抢了也抢不到几个钱,所以还不如不抢。更为重要的是,风险和收入不成比例呀!强到一文钱,却可能遭到官府围剿,和未来的报复风险,得不偿失也!
(4)经过漫长发展,于是就形成了行规,最典型的就是“十不抢”,书生名列其中!为什么有这一行规?因为一旦有人破坏行规,那么周边的强盗可能都会倒霉,因为官府一来围剿,可能就不是只打一处!
正因为有如此原因,所以古代书生才敢于进京赶考。当然,如果书生没能考上,返回家乡的话,就没有这种待遇了,是生是死主要看运气!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点,(1)古代朝廷对科举非常重视,虽说无法彻底保护进京赶考的书生,但还是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护,(2)古代强盗也有讲究,所谓“盗亦有道”,强盗有强盗的规矩,不像毫无节操的现代人!当然,强盗的规矩,或许出于生存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说明他们还算有“节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