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管理学”与“现实管理学”,你学的是哪种?
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我给企业做管理咨询,这几年做下来,接触较多的客户会这样评价我,“没啥名气,但挺接地气。”
说“没名气”是批评我不懂推广和运作,说“接地气”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企业的土地里长出来,务实比务虚要多一些。
“接地气”,是我摘不掉也不愿摘掉的标签,也是企业出身的我更愿追求“现实管理学”而不是“黑板管理学”的结果。
—1—
“黑板管理学”,你学过吗?
在我毕业出来工作10年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公司组织管理层去一所大学里学习,连续学了一个星期。
其中有一位讲企业经营管理的教授,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应该说给所有上过他课的同学,印象都非常深刻。
因为,他每次来上课的时候,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手上会抱着准备好的一些教材资料,或者有大量的PPT课件演示。
他来讲过3次课,每次过来,永远都是手上只拿着一根粉笔,再多一样东西都没有。
从头到尾,讲课过程中,一根粉笔和两块可升降的黑板,就是他全部的道具。
他给人感觉比较懒散,因为从来没怎么笔直地站过,不是靠着讲台,就是靠着黑板,但我们也不太在意,因为整个课程内容并不枯燥,还非常有意思。
他边讲边写、边写边讲,所有的内容全都在他脑子里,非常地熟练。等到下课的时候,两块黑板刚好写满,一根粉笔也刚好用完,他就直接空手回去。
每次都是如此,我们所有人都叹为观止。
我猜想,教授的这些内容一定重复了N多遍,才会如此熟练和精准。
我们一行人,在学习完回到公司之后,专门组织了学习复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位教授,实在是因为他太特别了。
我们通过讨论发现,当时听的时候很过瘾,这与他娴熟的授课技巧关系很大,但是整理里面的具体内容,发现仍然只是一些通用的管理知识而已,里面的案例分析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涉及什么具体的执行和操作,参考意义并不大。
相反,我们顺道拜访了一家企业,通过与对方团队的短暂交流,还看到不少可实操借鉴的东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将“埋在象牙塔里,兴趣盎然地解决他们自己发现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批评为“黑板经济学”。他给出这样的忠告:“我们得考虑、我们得关心、我们得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黑板上面的问题。”
科斯主张的是先了解世界,先掌握经验知识,再解决具体问题的“真实世界经济学”。
我想,我们那次碰上的不是“黑板经济学”,而是“黑板管理学”,但作为企业来说,需要的正如科斯所说,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现实管理学”。
—2—
绚烂的“黑板管理学” VS朴素的“现实管理学”
这一段时间因为临近年底,战略规划和战略解码的任务一下子多起来。
在辅导过程中,不少企业高管都和我谈到类似的感受:原来听过很多战略规划的讲座和课程,感觉非常高大上,从中美关系、俄乌战争讲到智能制造、数字化,但听完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办。举手提问“作为企业该做什么?”,回答大体是两种,一是要找到自己的“风口”,二是回家好好练基本功,至于怎么找、怎么练,就没有下文了,只能靠各自的领悟。
我们这段时间所做的战略解码,是和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薪酬激励这些内容打通且挂钩的,而且分解为落地项目,说白了就是更重视后面落地执行的部分。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自己有能力给企业指出战略方向,最多给些参考建议吧,但真正该在哪个领域重金投入、重兵出击,最终还是要靠企业领导人自己做出判断,这个别人替代不了。
但是,只要企业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了,如何进行解码落地、推动执行,这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的,毕竟近20年在企业的成长经历,我们会的也只有这些。
不过,“现实管理学”远没有“黑板管理学”看上去那么绚烂夺目、光彩照人,相比之下因为追求简单实用,而显得朴实无华,甚至一眼看去灰扑扑的。
著名传记作家周桦,在《褚时健传》前言中,写到一个她和褚时健交谈的细节:周桦聊起当时那些中年的、青年的企业家,他们治理企业的观点,他们的奋斗和商战……,褚时健坐在沙发上,认真听着,慢慢磕了几粒松子,微笑着用地道的云南话说:“是不是复杂了点?其实搞企业哪有那么难。”
也许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这是“黑板管理学”擅长的地方,也是变得绚烂乃至眩晕的地方。
简单真实,回归常识,从黑板上走下来,用“现实管理学”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管理学的初衷,哪怕朴素得没有一丝光华。
正如德鲁克所说,“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就是绩效”。
—3—
工具思维VS实用主义
在我的客户中,有几位老板的好学程度,让我钦佩不已。
不仅参加各种EMBA班、总裁班,还上遍了国内各大机构的培训课程,再加上不断走访华为、阿里、美的等标杆企业,每年仅个人培训费用都上百万。
我非常鼓励对外学习,也非常赞成博采百家之长,但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很容易掉入工具思维的陷阱。
这还不仅仅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问题,而是头脑里工具太多,看到钉子,头脑里的锤子、扳手、螺丝刀都争着要在钉子身上大显身手,钉子没敲下去,工具先打起来了。
我曾经在一家企业辅导时,把这种情况比喻成陈家洛的“百花错拳”:自以为是博采众长,有了套路,小鱼小虾面前比划比划还可以,真正碰到张召重这样的高手,就只能败下阵来。
“百花”看花眼之后,一不小心可能练的就是“错拳”。
前面提到绚烂的“黑板管理学”,因其绚烂就很容易形成工具思维,而且是多工具打架的思维,一旦出现多工具打架的情况,就会发现哪个工具都没那么好用。
我自己也曾经学得杂乱无章,也会一不小心就掉入工具思维的陷阱,现在还要经常提醒自己,警惕工具思维。
那么,这种工具思维怎么破?
从我们做管理咨询的经验教训来看,既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不能复杂问题简单化,而坚持实用主义是一个好方法。
没有哪种工具一定是高级的,也没有哪种工具一定是低级的,工具只有好用不好用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管用是第一要义。
只要能落地、能解决实际问题,再简单的工具也是好工具。
我们曾经用简版的《分权手册》,帮助一家跨境公司提升流程效率45%;还曾经用局部的项目管理办法,帮助一家企业加快收回6000多万应收账款;也曾经用PSI工具加每日检讨,帮助一家客户将准时交货率提高了30%。
这些都不是因为我们多厉害,也不是因为工具多高级,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看哪种方法最能发挥作用,最能产生效果。至于所用的工具,是新是旧、是高是低、是完整还是残缺、是通用还是定制,都没关系,好用就行。
还是德鲁克那句话总结得好:“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当然,能否真正取得成果,需要客户方的高度认同和配合,否则经验再丰富的顾问也是无用的工具。
最后的话:
“黑板管理学”绚烂夺目却无从下手,“现实管理学”朴实无华却简单实用。
“黑板管理学”容易造成工具思维,“现实管理学”秉承实用主义,不被工具左右。
作为企业,要“现实管理学”,不要“黑板管理学”。
你在实际中,有碰到“黑板管理学”吗?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欢迎在后台留言,和我们交流。
— END —
作者简介:
刘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精亦诚咨询创始人,中国家居五金专委会管理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专家、原美的资深高管,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
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在美的工作17年,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事业部管委会成员、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海外营销总监、国际战略项目总监,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运营管理、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海外营销、流程诊断、产销计划管理、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曾为美的、OPPO、SHEIN、波司登、金发科技、纳思达、喜临门、大自然、骆驼、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