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城邯郸魏县
魏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冀豫两省交汇处,海拔多在48米至57米之间,全年无霜期205天,日照2553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地处漳河和黄河水系改道冲淤而成的平原上,属黑龙港流域,地势平坦,自西向东倾斜。县境南北纵长42.24公里,东西33.5公里,境内有漳河、卫河两条主要河流及许多湖湾河道。
魏县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542个行政村,1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0万人,总面积8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盛产玉米,小麦、棉花、谷子、大豆、油菜、蔬菜、鸭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被国家确定为粮棉生产大县和优质棉基地县,优种猪繁育基地。魏县素以盛产鸭梨而著称,鸭梨为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因盛产鸭梨和境内多水,魏县又被誉为“梨乡水城”。
2009年,魏县被国家劳动保障部确立为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魏县劳务“实打实”品牌被推荐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2009年,输出劳工26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达18.1亿元。同时,由于魏县经济欠发达而被确立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星星之火 照亮魏县
魏县人民长期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下,再加上军阀混战,漳河、卫河的多次泛滥,使广大贫困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魏县带来革命的曙光。1926年10月,魏县破井村李大山在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魏县第一名共产党员。1929年春天,大名基督教宣圣会派崔心悦(中共地下党员)到蔡小庄小学教书。10月,崔心悦介绍杜树森、周含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蔡小庄党小组。1930年5月,成立蔡小庄党支部,杜树森任党支部书记,这是魏县最早的党支部。1932年初,魏县第二个党支部(崔也冲党支部)在崔也冲村成立,连守先任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反帝救国运动。
1932年5月,中共魏县地下党领导人李春元、连守先、李惠林、尹文则等人为打击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解决农民的生活困难,在临近麦收时在魏县崔也冲村一带成功地发动了抢麦斗争,一夜之间收割地主60多亩小麦。这是魏县第一次农民武装行动。1934年春,李怀庆组织了崔也冲、马头、尹也马、王庄等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约120多人,建立了游击队,在泊口张庄进行了武装暴动,缴获地主40支大枪。这次暴动是共产党在魏县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暴动,在魏县及冀南影响意义深远。
1935年春,直南特委王从吾到魏县崔也冲村一带领导工作,并发展了40多名党员,使魏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7月2日,在王从吾领导下,举行了震惊冀南的蔡小庄暴动,宣布成立了“工农红军抗日游击队”,游击队的口号是:“反对土豪劣绅”、“抗日救国”等。蔡小庄暴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派兵对蔡小庄暴动进行镇压。暴动失败后,魏县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中共大名县委书记谷俊华(魏县西代固村人)带领人员继续在敌占区开展革命斗争。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魏县的地下党组织开始行动起来。1938年5月,王从吾出狱,与崔也冲村李春元取得联系,恢复了魏县一带党的组织,在崔也冲村成立大名二区区委和二区救国会,李春元任区委书记兼救国会主任。同年冬季成立大名工委,李春元任工委书记。崔也冲村随即成为大名县(含魏县)抗日指挥部,群众性抗日活动掀起了高潮。
1940年6月,中共魏县县委成立,田光涛任书记,归冀南一地委领导。同年8月,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来魏县视察工作,以漳河为界将魏县划分为魏县和漳河县。中共魏县县委书记由杜瑞轩担任,中共漳河县县委书记由田光涛担任
1940年,日军为加强对占领区的残酷统治,采取“囚笼”和“铁壁合围”政策,开始在魏县到处建炮楼,安据点,分割抗日根据地。到1942年,魏县境内的驻日军炮楼有34座,加上临时据点有50多个。常驻日军有400—500人。同时,日伪军到处抢粮、抓人,使魏县的环境日益恶化。为打破了日寇对魏县的分割、包围、封锁,1940年8月,中共冀南一分区在魏县崔也冲村建立魏县第一个秘密交通站,活动地域在魏县漳河以南地区,主要任务是传递中共党的文件、信件等。交通站下设张辉屯和蔡小庄两个交通组。另外,冀南军区还在蔡小庄至郝村、李河干建立了通往太行八路军总部的秘密交通线。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冀南区党委书记李菁玉、区党委敌工部长张茂林,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委吴建初,政治部主任王贵德和独立旅长查茂德等都是经此交通线,安全到达太行山区。1943年,冀南陆军中学学生200多人向太行山转移,也由此线通过,
1942年初,日军调集重兵分三路合围魏县、漳河县。使魏县、漳河县的抗日环境恶化,党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党、政、军机关暂时撤离广大路南,到路北活动,留下少部分党员、干部坚持工作。
1942年8月,在路南支队郭好礼司令员带领抗日武装又重新打回路南,广大路南抗日局面迅速打开。
1942年11月2日夜,在陈再道司令员和宋任穷政委亲自指挥下,八路军129师20团和一、三分区强攻回隆镇的战斗打响了,经过激战,将敌大部歼灭,毙俘敌5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这一仗对打开了一分区的局面起来很大的作用,使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连在一起。
1943年是魏县、漳河县人民最困难的时期。5月26日拂晓,日军纠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近万人,向漳河县、魏县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消灭我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当时,根据地反“扫荡”的部队有20团、26团部分队伍、路南支队、漳河大队、魏县大队等,总计兵力只有3000多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部队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直到28日深夜才在沙疙瘩突出重围。
1944年8月,魏县与漳河县合并,统称魏县,田光涛任县委书记,归冀鲁豫三分区领导。1945年6月30日,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三分区司令员高厚良、副司令李大磊、路南支队司令员张智发等率7个团的兵力连续攻克魏县境内和外围60多个的日伪据点,使魏县城成为一个孤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魏县城据点被我军攻下。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魏县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在1943年“五二六”反“扫荡”中牺牲的一支署专员解蕴山,二十团团长徐绍恩、政委李汉英,一分区参谋长郑学前等以及数百名战士。还有身经百战的魏县武工队队长、路南支队司令员、牺牲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裴香斋等。
全力支援前线和新区
外战结束,内战又起。1945年10月,国民党第11战区以3个军的兵力,沿平汉铁路向我解放区大规模进犯。魏县人民又投身到全力支援解放战争和新解放区建设中去。魏县在院堡和北台头设立县兵站,组织运输队和担架队支援前线。1947年11月,魏县动员2500多人参军,魏县新兵在任县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新兵总队五团,由团长赵克温,政委陈蕴贤带兵南下,去解放黄河以南敌占区。1949年初,魏县派李化民等人北上到新解放区工作。为全国解放和新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