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来的?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11-04 社会 阅读: 59
摘要: 那时身体素质好的人活下来了,身体不好也很痛苦啊! 我还记得小时候没有蚊子,但我觉得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挂蚊帐是很少见的,现在我最讨厌蚊子了。小时候的回忆就是睡在屋顶上,吃一分钱的冰激凌,把西瓜放进井水里,还有小时候的回忆。 的时候没那么多车尾气,没那么给空调外开电源,没有那么多灯,也没像现在这么热。现在的大自然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时候都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当时的三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酷暑难熬的感觉是从1980年的夏天开始的,以后几乎每年的盛夏都变得非常闷热。

那时候身体素质好的就存活下来了,身体差的也不好受呀!

小时候记得没有蚊子,出门在外打工的时候挂蚊帐还觉得挺稀奇,现在讨厌死蚊子了。童年的回忆在房顶上睡觉,还吃一毛钱的冰棍,还有西瓜放在井水里,小时候的回忆。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尾气,没有那么多的空调外挂机,没有那么多的灯光,自然也没有现在这么热。现在的大自然不正常,是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是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那时候三伏天不像现在这么热,暑热难耐的感觉是从1980年夏天开始的,以后就几乎每年盛夏感觉非常闷热了。

我们家乡是苏北水乡,大平原。每当到炎热的夏晚,大多数人家都有木船,木船仑部上面,都鋪着极其平整光滑的板,板与板之间都割了缝。上面鋪着竹蓆,把船开到大河面中央,抛下錨,睡在河面上小风吹着,大人们讲着故事,姑娘们唱着歌。看着天空中星星,顺着銀河,寻找着星星的位置,什么牛郎啊!织女啊,北斗啦!真是令人神往,终身难忘。 后来去了上海,再也没有享有这种凉爽的夏夜。

在九十年代以前,白天都是顶着烈日钻庄稼地锄草,现在人能受得了吗?在晚上都是在房上睡,点上火绳来驱蚊子。大人拿着蒲扇给孩子们扇着风,孩子们不懂事在房上乱跑,我们村就有小孩从房上摔下来落了终生惨疾。男孩子们白天有空都跑到河里去游泳,那时我还小,亲眼看着一发小掉到深水被淹,谁都不敢去救,等大人听到呼救声才跑过来,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救上来,万幸发小没淹死,只是肚子喝的比锅还要鼓。 以上就是过去农村热天的生活。

小时侯四五岁左右,同母亲一起同大人们坐到十二点多,当时农村无电,点火水灯,当时收音机AM可以收到香港电台,那时在十一点左右放鬼故事,好可怕,眼训都不敢回去,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四十多了,老母亲八十多,时间真的太快,剩下的只有满满回忆,请珍惜生活吧!人在时间面前,什么都是浮云!

那时候不是很热,就算热的时候,跟您说的一样,压力几乎很少,生活节奏慢,大家可以晚上出来乘凉,而且小时候在农村可以上房睡觉,但不建议梦游和打滚的人哈哈,容易掉下去,大家隔空喊话,没有风扇,就用蒲扇,或是去下个河,然后回来睡觉。

五、六十年代城市建筑物还没现代多,至少早晚退凉快,没电扇有蒲扇,“心静自然凉”还是有一定作用,重庆“火炉”习惯晚六点后室内外洒水来降温,临睡前冲凉水澡,睡前把凉席用凉毛巾擦遍达到降温效果,入晚前点蚊烟。家中常备老荫茶、苦丁茶。

记得小时候夏天最热的时候,吃过晚饭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姐弟三个人到村里的竹子林,村里的竹子林是两排的,村里的老老少少吃过晚饭都会搬来凳子,拿着葵扇出来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好热闹!

有一点大家都没说到,就是人体自然的体温调节能力。回民有开斋节封斋节,在此期间白天不能吃饭,早上和晚上不见太阳才能吃饭,我以前也不懂,无意中发现这个期间段刚好和中国的农历三伏天期间段很接近,并且和中国农历三伏天一模一样,也是没有固定日期,每年都有变动,就是每年最热的天气;我是在2017年夏天干污水处理厂室外管道作业的时候发现的,伊斯兰文化当中的医学水平也很高的,那是从远古就传下来回避高温天气对人的伤害,我那一段时间天天在野外现在太阳底下干活,真的是中午饭吃不下,顶多早晚能吃点;同时,天再热,只要身体能捕捉到一点点微风,身体能立即降温。所以,过去条件是差,但是人体皮肤夏季降温,冬季保暖的能力也很强。

那年代农村没风扇空调的夏天,甚至电都没有,感觉过的很爽意的,那时房子里不是水泥地,天然的泥巴土,白天天热午睡在地下凉爽,要不大树下河沟边都是避热的理想场所,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门口都是铺着门板竹床草席,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神魔鬼话的吹嘘到半夜,直到温度散了人体舒适才进房睡觉,有很多人除了雨天整夜在外睡到天亮,前提是搭着蚊帐。

那时农村都是土房子,墙接近一米厚,房顶也是厚厚的草席和泥巴制成的,窗口和门都小,除了光照不足外,没有缺点,冬暖夏凉,回家往自己房里土地上一坐全身爽,但妇女很辛苦,在生产队干完活回家后还要做饭,土锅罩,又烟又热,曾记得母亲当面做饭时身影,让人心疼。

其他相关

农村宰杀自家猪时,要把“猪肺”留给母亲吃,啥意思?有道理吗?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22 阅读: 27
那年代,女子出嫁后,在婆家组建了新的家庭,开枝散叶,到过年前宰杀年猪的时候,就会把猪心或者猪肺给母亲留着,并且还会亲自把猪肺送到母亲手里,以表示孝心。到了我们如今的时代,如果村民家里宰杀年猪,就会给父母亲一块大的肉,猪杂一般都拿得少,当然,一些村里有孝心的孩子还是会给父母亲留下一些猪杂。...
转动1866台“发动机” ,中央为何这样部署?

转动1866台“发动机” ,中央为何这样部署?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4 阅读: 38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到,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中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权重,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倾斜,体现了这一改革重点。向外招商,也要向内扩能,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这正是中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所在。...

应避免“劣质城镇化”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4 阅读: 34
正确认识县域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县城主要吸纳本地农民,城镇化质量不高因此,大部分进入县城购房的农民的城镇化质量其实并不高,仍然是“半城镇化”。“劣质城镇化”的诸种表现实践证明,大规模合村并居的效果和预期大相径庭,违背了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规律,造成了“劣质城镇化”。...
“三个强化”夯实党建基础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三个强化”夯实党建基础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8 阅读: 51
近年来,爱店镇堪爱村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强化党建引领,以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为契机,以“三个强化”为抓手,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农村游:伊犁慢时光中行走

农村游:伊犁慢时光中行走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0 阅读: 48
他说,伊犁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下沉式乡村旅游,追求的正是在这样的特色民宿静品乡村的慢生活。“从抖音平台刷到这个村庄,亲身体验后非常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和情调。...
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实施后30年全省试点延长启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实施后30年全省试点延长启动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03 阅读: 53
2月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