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美丽的幕燕滨江风光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总书记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长江南京段,江豚频频跃出水面,秀出靓丽身影。 通讯员 武家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张春生:
我国风电、太阳能等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水电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用电负荷主要在中东部,存在用电富余与用电缺口的区位差异。将中西部富集的清洁电力引入东部负荷中心,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能源电力需求,对于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江苏作为制造业强省,能源消耗总量大,约占全国的6%,省内煤炭消费占比长期超过50%。将中西部富集的清洁电力引入江苏,不仅能有效支撑清洁能源在全国层面有效消纳,还能进一步提升江苏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建议规划新增“绿电入苏”通道,提升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外送能力;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进一步论证“绿电入苏”方案,结合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扩大“绿电入苏”规模,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用电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
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作为人口大省和工农业大省、强省,人均土地面积小、单位环境负荷较大。近年来,江苏以土壤污染治理及农业安全利用、太湖等重点水域水质改善和修复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重要进展。要继续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乡镇工业、规模养殖业、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产品产地的布局,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进一步通过乡村环境整治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行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的新样板。
江北新区滨江大道两旁的樱花次第开放,连片盛开的樱花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在阳光映衬下格外亮眼,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赏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落点
深植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环境美”新南京
早春三月的南京,“上新”了——蓝天白云之下,嫩绿的新柳装点河道湖泊,浅粉色的红叶李花开一片如烟如霞,街头大大小小的公园鲜花绽放……一步一景,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踏春,南京成为3月的“网红”城市。
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南京是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十年禁渔”要求,推动长江南京段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目前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已达到50多头。
截至去年年底,南京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80.26%,“一江两岸”滨江绿道基本建成,曾经的生产岸线“生态蝶变”,变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
去年,南京市公布了第二批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名单,在雨花三桥湿地、八卦洲修复基地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济洲、绿水湾、龙袍湿地3家修复基地。至此,南京沿江已建成5个生态修复基地,串成了生态修复基地之链。
近年来,南京沿江完成湿地修复1600亩、矿山生态修复25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绿化造林1.6万多亩,沿江造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以及“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江北新区人才公寓项目社区服务中心采用木结构+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整栋建筑零能耗及零碳排放。房屋顶面嵌入数千块光伏玻璃,经测算每年可发电24.1万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年来,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2017年的72.3%提升到79.7%,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40微克下降到28微克,环境空气质量在省内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72.7%上升至100%,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首位。土壤污染修复持续推进,完成地下水污染分区划分,将原有7个“十四五”省控地下水监控点位优化调整为17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记者了解到,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将继续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再减排,完成梅钢、南钢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92个涉气园区综合整治和铸造、涂装等6大行业提标改造,实施全域锅炉、炉窑、储罐排查整治;强化重型柴油车等机动车监管,重点区域内工地使用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或新能源机械;常态化严控扬尘污染,持续强化餐饮油烟整治。水环境整治提升将继续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净土保卫战将持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废城市建设。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表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更加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守护美丽南京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春暖花开,南京处处姹紫嫣红。3月12日,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也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的游客。
“厂区”变“景区”,钢铁里也有“诗和远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环境在变,产品结构也在变。2022年,梅钢新产品销量达到107.78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梅钢巨变,是南京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大江之北,致力绿色发展、挺进创新高地、勇攀科技高峰的南钢,也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和战略新兴产业“双主业”发展新格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以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低碳城市试点为主线,加快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绘就“绿色生态”城市底色。
南京市发改委牵头负责全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南京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空间结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上升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升7.1个、2.4个百分点。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展先试先行。2022年,南京还顺利入选成为全国60家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入围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高淳区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江宁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参与碳排放评价试点的产业园区。
2023年,南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围绕调优能源结构、助推产业转型、赋能城市发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极稳妥推进南京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推动技术创新,积极争创试点示范,让南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成果更好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江瑜王健马金余梦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