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得到了诺贝尔发言,美国反对使用中文,但总之被诅咒得无话可说!
原创 | 木风说奇闻轶事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而深究美国强大的原因,其实离不开美国不同种族间的融合和交流。
正是这些各种不同的种族携手并进、共同努力,才最终造就了美国的繁荣昌盛。
但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些造就了美国强大的种族,在美国的地位却未必像他们创造的贡献这样高。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华裔,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美国曾经有一道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这道《排华法案》的核心,就是针对于华裔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进行打压,防止华裔在美国取得一个正常的地位。
也正因如此,所以美籍华裔中的有志之士,也在他们的人生中不断地反抗这种歧视,为自己争取一条公平的道路。
这其中不能忽略的就是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他在人生中的许多关键节点,其实都做出了捍卫华裔权利和种族平等的行为,即使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感到钦佩不已。
一、科学家的诞生
1936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一个孩子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呱呱坠地。
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丁肇中。
说起来,丁肇中也算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父亲丁观海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曾经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多个名校担任过教授。
而他的母亲王隽英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我国心理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而丁肇中的外祖父更是不同凡响,当年曾经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起搞革命反清,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先驱。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丁肇中,自然不会是平庸之辈,他很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学习优异。
不过因为父母心系祖国的解放事业,所以丁肇中在出生之后,就跟着父母回到了国内,在国内读书,之后又去了台湾。
严格来说丁肇中算是接受了正统的国内教育,并不是像有些美籍华人一样,从小就接受国外教育。这也可以说明,我们国家的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人才。
在国内上完了初高中以及大学之后,1956年,丁肇中来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双学士学位。
这个时候,他就在思考自己未来应该向何处走,其实最开始丁肇中在台湾的时候,学习的是工程学,也就是自己父亲曾经研究和教育的学位。
可丁肇中本人对这个行业并不是很感兴趣,反倒是对物理学很有兴趣,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会在美国选择学习物理学的原因。
而在从密歇根州大学毕业后,丁肇中也陷入了一段迷茫状态。
因为他不知道未来将往何处去,要知道物理学其实是没有办法维系自己生活的,除了在学校任教,丁肇中找不到其他的未来。
这个时候他认识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伙伴,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知己乌伦贝克。
乌伦贝克向丁肇中建议专攻实验物理学,并认为这才是未来物理学发展的主流。
毕竟这时候理论物理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瓶颈,人类将绝大部分物理的基础理论都已经研究出来了。
未来还不如通过实验物理,来验证人类下一步物理学的走向。
听了乌伦贝克教授的建议,丁肇中感觉到自己人生又有了其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他便果断决定开始实验物理的研究工作。
二、伟大的科研成果
应该说,丁肇中的科研成果是非常丰厚的,他长期进行实验物理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尤其是在反电子核以及量力动力学之中的成就,可以说极其精湛。
由此观之,丁肇中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物理的世界体系,向前推进了十几年。
而且他在大学中的研究,向来以客观和严谨著称,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
就是在2018年的时候,他的家乡山东日照市的科技馆,要将丁肇中自己在科研生涯中的6个实验,做出模型来放在科技管理展示。
既然要做丁肇中的东西,肯定就要去参考丁肇中的意见。
按理说面对这样的小事,丁肇中可能不会自己主动出面去进行研究和解释。
但是丁肇中却出人意料地把几个实验的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给予了改正建议和指导方向。
仅用了三个小时,他就为这几个模型指出了40多处错误,而这个时候丁肇中已经82岁了。
可想而知,在他年轻时,面对实验科学的结果到底会有多么严谨。
要知道丁肇中是拿过诺贝尔奖的人,但是当有人向丁肇中询问一些科学问题时,他还是能够虚心地解释说,如果自己不研究就无法给出结论。
他曾经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名言:不要因为得了奖就觉得自己变成专家了,物理的世界非常广阔,不可能有人能够真正在方方面面都成为专家,其胸怀可见一斑。
除了这件事以外,丁肇中还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那就是他在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后之后,因为自己的偶像最开始是杨振宁,于是为了这位偶像,他就选择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当助教。
以博士的身份当一名普通的助教,而不是教授,原因只是为了跟杨振宁有所交流。
这样一份诚意,反映在丁肇中身上,也毫无疑问体现出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自觉性。
在1963年的时候,他获得了当时福特基金会的一笔奖励,然后他就拿了这笔奖励到了欧洲的瑞士日内瓦。
在那里的核子研究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确立了研究和开发的新目标,这个项目他这一干,就整整干了8年时间。
其实对丁肇中来说,科学是他的事业,而这份事业是他支撑走下来的核心。
或许正因为他把科学研究当成事业和追求,而非个人的名利跳板,他才能够在众多的科学项目上取得难得的成果。
三、心系祖国,心系族群
丁肇中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点在于,他在美国,对于自己的族群以及祖国,有着非常深的感情。
他从来不像某些华人一样,千方百计跟自己的族群进行割裂,一味谄媚,而是时时刻刻表达自己对华人身份和中国的认可。
在1976年丁肇中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他已经是第3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了。
这个时候他才只有40岁,按理说,得诺奖之后,更多的人想的是怎样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于科研的成果和对于重要人物与感谢,但丁肇中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在得奖之前,先给当时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只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他拿奖的发言要全程用中文来做。
得到了这封信之后,瑞典皇家科学院也表现得很友好,只是提出了担心:如果你用中文的话,谁来做翻译呢?
而丁肇中的回答,则是他将亲自做翻译,也就是一句中文翻译成一句英文进行回复。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感到非常不爽,便找到丁肇中,对丁肇中说,你现在是一个美国人,而我们现在跟中国的关系不好,你要用中文发言,会引起各方面的不满。
并且美国政府还对丁肇中施加压力威胁丁肇中,说如果用中文发言,会在将来他的学术研究上给他削减经费,甚至给他制造障碍。
但面对重重阻力,丁肇中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他是一个华裔,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过中文发言。
而中文在世界上使用的人数高达十几亿,如果不用中文,怎么表现出诺贝尔奖的普世性,以及向全世界传递平等的价值观念呢?
最终丁肇中还是在颁奖典礼上,全程用了中文进行发言。
在发言中,丁肇中指出,很多人将做实验看成是比理论研究低一档次的工作。
而这种行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如果这么去做了,很多实际的理论也没法考究出来,因为绝大多数理论的指导的依据依然是实验。
可以说丁肇中的这番演讲,对后来的理论物理学界,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也让实验物理学真正开始被绝大多数人所重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结语:
在1978年后,丁肇中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邀请,曾经多次回国指导实验物理研究的成果。
可以说,丁肇中将自己下半生的不少时间,用在了帮助中国发展基础物理研究的这方面。
从而让中国的基础物理研究能力提升了不少,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丁肇中是一个真正心怀祖国和国家民族。
并且有志于帮助国家和民族建设现代科学的伟大人物,可以说丁肇中的理想和他对于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今天天已经实现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