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起义后,傅作的手下何去何从?只有一人被授予阶级。
1948 年11月2日,随着17万国民党守军的覆灭,东北最为重要的工业重镇——沈阳终于宣告解放。
当解放军攻入沈阳的消息传到时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耳中时,纵使是身经百战的“傅大将军”也不禁感到脊背发凉。
从1946年内战打响之日起算,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竟一败再败,如今更是连东北也落入了共产党的手中。
内战开始之初,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还是3比1,而仅仅依靠2年的发展壮大,解放军的兵力就与国军持平,如果解放军的胜利之势持续下去,那么蒋氏王朝的覆灭终将成为定数。
1948年11月中旬,北平城内的众多群众、学者、大学师生、社会名流都相继请愿,大力号召“北平战事的和平解决”,华北5省的各参议会也曾向傅作义递交了“停止内战、争取和平”的倡议书。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之下,傅作义逐渐产生了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想法。虽然有了和谈的想法,但是仍有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傅作义的面前。
傅作义担心“反共”思想根深蒂固的部下们无法接受“主帅投降”的现实,他害怕这些人在得知自己动摇的消息后会与自己对抗或是向他放黑枪。
就在傅作义犹豫不决之时,他麾下的四位军长站了出来力挺“北平和解”。
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1948年11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关于讨论华北战事的军事会议,在会上几乎所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对现在的时局表示出了担忧。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此时摆在华北方面军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固守天津、塘沽一线以确保滩头阵地的稳固;要么全军向绥远省转移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可无论固守还是撤退,国民党都将失去诸多战略要地,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国军已经失去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
1948年11月5日,傅作义突然一反常态,以一个“主战派”的形象力挺“坚守华北”的防御战略,并提出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战略方针。
这并不代表着傅作义已经下好了“为党国牺牲”的决心,事实恰恰相反,他之所以力挺固守,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共产党展开和谈。
11月6日在傅作义从南京返回驻地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做出了2则部署,明面上他积极调动部队,加强北平、天津一带的防线,做出了一幅积极备战的样子。暗地里他则秘密地与我党高层取得联系,以寻求和谈的机会。
1948年11月18日,傅作义派彭泽湘与符定一到石家庄和解放军商讨起义的具体事宜,但是这次谈判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傅作义派出的谈判代表不是他的亲信,共产党没有看到傅作义和谈的诚心。
1948年12月15日,傅作义又派了崔载之和李炳泉带着电台与译电人员和共产党展开和谈,这一次双方都阐述了自己的条件。傅作义要求:
“解放军让出对南苑机场的控制;放出被包围在新保安的傅系主力第35军并让该军回到北平城;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解放北平并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并且对外宣布傅作义的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等等
从傅作义说出的条件中人们不难看出,傅作义虽然嘴上说着“投诚”,但心里依然还是想保留自己的实力的,所以我党高层并不认可傅作义的要求,第二次和平谈判也因此搁浅。
就在双方和谈的同时,解放军在华北战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这也使得该地区的形势迅速转变,此时的傅作义终于有些坐不住了。
眼看着解放军就要打到北平城了,傅作义便认真地思考了举兵起义的事宜。此时傅作义名义上可以指挥的部队大约在60万人左右,可是其中40万人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一旦傅作义做出投降的举动,他不敢保证这40万人会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就在傅作义犹豫不决之时,他手下的四员大将站了出来,力挺和平解决北平战事。
这四人非别是:第35军少将军长——朱大纯、第92军中将军长——黄翔、第101军中将军长——李士林、第104军中将军长——安春山。
这是有了这四位军长的力挺,傅作义才敢放下心来,与共产党签署和谈条约。
1949年1月19日,傅作义在北平城内与共产党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1月31日,解放军进驻北平城正式接管北平城防,北平的和平解放进程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四位军长的结局
第35军军长朱大纯在起义之后被编入了解放军第四十九军,并且担任该军副军长一职。之后朱大春由军转政,成为了一名政协委员。
1958年,鉴于朱大纯在北平和平解放事宜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上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大校军衔,朱大纯也是傅作义四位部下中,唯一一个被授予了共和国军衔的军官。
1991年8月19日,朱大纯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
92军军长黄翔在北平起义之后接受了解放军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黄翔便退出了军界。退出军界的黄翔开始迷恋上了摄影艺术,此后他与爱人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拍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晚年的黄翔曾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会长,他所拍摄的作品——《长城秋景》至今依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显著位置。
1990年,黄翔病逝。
第101军军长李士林,他在北平事件之后被中央军委安排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3兵团担任副司令。
1949年后,李士林被调到了张家口,出任那里的市水利局局长。在任期间李士林多次深入基层,与百姓打成一片,为当地的水利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李士林在张家口离世,他也是四位军长中离世最早的一个。
第104军军长安春山在北平起义之后,被党中央领导委派到了绥远,在那里他与董其武、孙兰峰等人一同组织了绥远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功绩。
此后他便一直留在了绥远,先后以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的身份继续工作。
1979年,73岁的安春山在北京安详离世。
小结
无论是傅作义还是这四位军长,他们虽然都曾站在了人们的对立面,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能够审时度势、认清现实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正是因为走出了这样一步,他们的结局才不会和蒋介石一样,一生都难归故土,即便死后也不能落叶归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