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伎俩
丁涛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是明清鼎革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戎马一生,在短暂的38年生命中最重要的功绩便是“驱荷复台”,使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与海域重归大陆版图。郑成功以“春秋大义”为引领,凝聚民心士气,采取边战边治的方式,大大节省了征战成本。与此同时,熟谙兵法的他运用以碫投卵、攻其不备的手法,迅速形成对敌优势,站稳脚跟后开始着手围城打援,牢牢地将荷军控扼在城中,并以军事外交、政治劝降等相配合,找准切入点造势任势,逐步消磨瓦解敌军斗志,直至完全收复,彻底改变了台湾长期被西方殖民者占据的局面,也因此成就了其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功业。
战前台海情势:明季中期以降的经略及荷兰殖民者的侵占与暴政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军北伐惜败南京,遭受重大挫折,实力也大为折损,退回金门、厦门后因所控地域狭小且被清军紧逼,战略迂回空间极为有限。为迅速稳定军心民心,必须要另辟天地,由此台湾及其所属区域进入郑成功的视野。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宋代,澎湖就辖属泉州晋江县。元、明两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对台湾行使有效管辖。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为平息倭患,都督俞大猷派军常驻澎湖以巡防台湾,首次将台湾正式纳入海防体系。万历十四年(1586年)为防止日本图谋,明廷增强了护卫力量,在澎湖、台湾设置冲锋兵及游兵,以备不测。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东南海疆首次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威胁,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扰广东、福建沿海,西班牙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先后入侵台湾。晚明风雨飘摇,对台海的掌控力大不如前,官民商盗十分活跃,加上以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使这一区域更为动荡复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借助之前在台湾的垦殖基础和积攒的力量,纵横捭阖、兼并商盗,发展至拥兵数万、富可敌国,旋即于明天启八年(1628年)由商盗入仕,接受朝廷招安,被任命为“海防游击”,获得官方军政力量的加持,随后相继并灭李魁奇、杨禄、杨策、钟斌和刘香等海上势力,[1]又于崇祯六年(1633年)金门海战中,击溃了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实力强劲的荷兰舰队,很大程度上平息了盗贼横行泛滥、西方殖民势力穿凿袭扰的海疆祸患。
荷兰殖民者见缝插针侵入并占据台湾
万历三十年(1602年),伴随明廷在台海征剿倭寇的力度加强,原本集聚在澎湖的海盗已向台湾转移。福建将领沈有容、陈第出其不意,率军直捣台湾据点,成功剿灭群盗,但当时明廷无意专设官署管理,于是便给西方殖民者留下了可趁之机,直至天启四年(1624年)、六年(1626年),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分别占领台湾南部及北部。其中,荷兰在1602年正式成立东印度公司,负责海外商务拓展和建立殖民地,在多次与明廷交涉纠缠请求通商不成后,反复以武力窃据已是明朝疆域的澎湖,被驱赶后又转而投向台湾。至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以欺诈手段,占取台南地区,修建热兰遮城(Fort ,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以下简称“热城”)和普罗民遮城(,今台南市赤崁楼,以下简称“普城”)作为主要据点,同时设立以台湾长官及议会为主体的所谓“台湾领邦政府”的殖民统治机构,进而修建教堂、开办学校、征收税粮,当地民众见势头不对,便奉劝其退出,荷兰却反客为主,不断增派军队战舰,搞大肆屠杀、连年不止。[1]与此同时,西班牙也以保护吕宋(今菲律宾)、日本贸易航线为名,进兵占据北部的鸡笼、淡水一线。明廷正逢北疆战事逐年吃紧,无暇顾及东南,经过十数年争战,荷兰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击败西班牙,得以独占窃据台湾。
台湾民众反抗荷兰残暴的殖民统治
自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占据台湾南部后,便将当地民众视作被征服的奴隶,任意盘剥、肆意迫害,无所不用其极。为消除中华文明对台湾的影响力,将矛头直接对准华人,以各种罪名大量捕杀囚禁,或发配驱逐,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占领淡水、鸡笼等地后,荷兰殖民者先后实施了六次血腥镇压,其中富有名望的士绅多被拘捕处死。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屠杀迫害同样如此,如对台湾南部的小琉球社(荷兰称为“金狮子岛”),先后在1633年、1636年组织了两次征伐,直至将岛上原住民屠戮殆尽。[2]荷兰殖民者还时常巧取豪夺、欺压百姓,引起公愤,激起民众强烈反抗。如其以所谓“王田”[3]制度招诱闽、浙、粤沿海人民举家迁台垦荒,并课以名目繁多的重税,规定七岁以上每月征收人头税、耕地税、渔猎税及各类产物税,为防止偷漏,又使十家为结,选一人为结首,数十结推举一人为大结首,负责征课。[4]这种盘剥欺压最终激起“大结首”郭怀一、何斌(二人为郑芝龙旧部)的武力反抗,郭怀一曾一度率众攻入普城,与荷军血战半个月后,最终兵败身死。随后,荷兰殖民者发动最大规模“报复”行动,遭到屠戮虐杀的民众达到九千余人,残酷程度令人发指。当时郑成功听闻此事后怒不可遏,下令对其严格实施禁运,于是荷兰又不得不转而向郑成功求情。
谋划驱荷复台:决计攘除荷兰殖民势力,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高压残暴统治,不仅激起了民众普遍的愤恨,也同样引起了对岸郑成功的高度关注。本就有着深厚海商背景的郑成功,非常清楚台湾及所涉海上航道对其巩固海上贸易主导地位、控扼整个东南海域的战略意义,加上其父亲郑芝龙曾在此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只是时机成熟与否的问题。
关键人物何斌开启复台之议
郭怀一起事被血腥镇压后,新任荷兰台湾总督揆一便面临台湾商贸断绝、损失极大的窘境,于是议定安排“大结首”何斌为向导带领荷兰使者,于永历十一年(1657年)拜谒郑成功,请求解除海禁。本就对荷兰殖民者暴政极为不满的何斌赴厦门后,便与旧相识、时任户官(管理商贸财政)的郑泰联络,向其表达了提请解救台湾、收复故土的愿望。因时值郑成功筹备北伐南京而未有定论,但此次会面郑军初步掌握了荷兰殖民者在台经营情况,并委托何斌便宜行事以暗中搜集情报,为随时收复台湾做准备。为获取荷兰人信任,郑成功也做出了相应让步,同意了其每年输纳饷银五千两、箭十万支,以及硫磺千担的解禁条件。何斌返台后,被推选为长老会长老,兼任荷兰台湾商镇通事,之后三年中借助职务便利,为郑成功征集税饷,事发后于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携带其测绘的台湾地图及鹿耳门港道图等重要情报,逃出台湾、直奔厦门。当年十月,郑成功北伐返回厦门,何斌将地图情报和盘托出,建言道,“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横绝大海,得本地足以应国,取其财足以饷兵。且台湾华夷备受红毛(荷兰殖民者)凌辱,每欲反攻之久矣”[1],提请早日定下驱除荷夷、收复台湾的大计,于是郑成功便召集文武官员议定收复台湾之策。
郑成功力排众议定计收复台湾
郑成功动议收复台湾,诸多文武官员对此并不看好,主要认为港道由荷兰军队严密据守,登陆困难不易攻取。如宣毅伯吴豪便指出:“台湾前乃旷野,故太师(郑芝龙曾为南明隆武帝太师)寄迹其间,今为红毛所踞,筑城二座,一在赤嵌,一在鲲身。临水设炮台,又拆沉夹板船数只,纡回曲折于内港,凡船欲入者,必由炮台前经过;若越此,则船必触犯沉夹板而破。坚固周密,将二十余载。取之徒费其力。”[1]此时,荷兰方面也对郑成功征讨台湾计划有所听闻,特别是何斌出逃厦门,更加引起岛内殖民者的惶恐不安。为防备不测,台湾总督揆一便向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总部提请增派舰队加强防务,于是在永历十四年(1660年)七月,派出舰船十二艘、兵士六百人赴台增援,但这支舰队到达后并未发生战事,加上还有转战澳门的任务,停留一段时日后便离去。[2]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杜威伯马信认为此时正是复台的良机,指出,“台湾久为我国之国土,红毛人乘明朝之不暇而侵占以设防守,是我早晚必将恢复之,所解救该地人民于涂炭者”,[3]进一步分析认为荷兰虽布防周密,但充斥厌战情绪且内部腐化,建议“不如统一劲旅,往视其地,可取则取,否则作为后图,亦未为晚”,[4]于是在参军陈永华的建议下,综合了吴豪与马信的意见,最终敲定“试行”收复台湾。
充分酝酿筹备:军政手段双管齐下,迷惑敌方的同时加紧备战
郑成功议定收复台湾的大计后,随即展开筹备工作,在前期了解掌握荷兰殖民者布防基本情况下,对整个作战过程进行细致推演,并采用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地麻痹对方。同时,对作战动员部署考虑得尽可能详尽稳妥,在战前便做好了各类情况的应对预案,这些都为顺利进军台湾打下了坚实基础。
荷兰殖民者战前的惶恐与郑成功的“麻痹”外交
荷兰占领台湾后,主要盘踞在西南部(均在今台南市范围)并建有两大防御要塞(即热城和普城),周围分设七座棱堡,配备大量火炮,其中普城“城广三百米,墙高十米,砌砖石为之,粘以灰浆,四隅置棱堡,架巨炮,雄峙江边”,后来又在城外增建两座碉堡,与大本营热城相互呼应,防御体系完备。据荷方文献《巴达维亚城日志》记载,荷兰驻台守军及东印度公司职员有一千七百人(后增至二千三百人),另有舰船四艘。[1]荷属东印总部派出舰船加强守备力量后,台湾总督揆一仍旧不安,于是计划以入贡为由安排使者赴厦门打探虚实,并携文书直接向郑成功问明是否有攻台打算。对此郑成功采取了“用而示之不用”之法,指出自己连年率军苦战,旨在“驱除鞑虏”而无暇顾及其他,荷兰经营台湾是接续其“家君(指其父郑芝龙)手创旧业”,而攻台与否的疑问是其疑心揣度、杞人忧天,同时也点出“若有所企,则台湾可朝发而夕至,如探囊取物耳。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郑成功以整套似是而非的外交辞令,非常合理地劝解其消除疑虑,成功地麻痹了对方。
细致战前推演,进行针对性周密部署
为筹备收复台湾,郑成功依照何斌所提供的台湾地图及相关港道、敌军部署等基本情况,专门制作沙盘模型进行反复研读和推演,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和可供登陆的缝隙。经细致研判,认为北汕尾与北沙岛之间有鹿耳门港,虽因水浅滩多大船不得近,但可利用潮汐变化,寻找最佳进军时机,于是便选定此处为登陆入口。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郑成功在厦门对舰船兵士做最后的检阅和动员。二月,他率诸将赴金门部署具体任务,并将攻台部众分为两批次,首批由郑成功亲自率领约一万七千余人、舰船三百艘,并置先遣队二百人作为引航,其余为第二梯队。同时,命其子郑经留守厦门,使冯锡范、洪磊、陈绳作为辅佐,以参军蔡协吉、户官郑泰守卫金门。另外,以洪天右、扬富、杨来嘉等率水师部署于南日、围头、湄头一线,作为机动穿凿于金、厦之间,以备不测。部署停当后,当年三月二十四日,郑成功率军由妈宫港登陆澎湖,并以此为控扼台湾的门户,命陈广、杨祖、林福、张在等留守,护卫大军侧后方,于三十日晚传令部众正式向东进发。
行似风卷残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和应需而变
郑成功对台用兵部署细致严密,且能够找准切入口、把握关键节点,战术灵活多变之余,又辅之以政治、外交手段,稳固立足的同时,确保了有充足的后劲不断向荷军施压冲击。他还着眼于突破敌军心理防线和消磨其战斗意志,将消灭有生力量与逐步收紧口袋相统一,不骄不躁、稳扎稳打,做到了收放自如。
直击要害的台江登陆之战
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初一拂晓,郑成功率军抵达台江外北汕尾附近,准备由鹿耳门登陆,但至天明此水道仍然水浅,战舰无法通过。随即郑成功命各舰一字排开,以便潮水至时能够避开敌军炮火鱼贯而入。不久,潮水即至,由何斌引导各战船自鹿耳门顺利进入台江,即刻兵分两路,主力登陆后直扑普城,另一路由宣毅前镇都统陈泽率领,自鹿耳门向南,并沿北汕尾岛东岸前进,以切断热城援兵行动路线。此时,荷兰约有水陆军两千余人,其中普城守军六百余人,停泊于台江附近的战船主要是“贝克德亚”号和“鄂礼维兰洛”号两艘巨舰,以及巡弋舰“威因克”号与“马利亚”号,还有战斗艇、夹板舰数只。总督揆一虽较早发现郑军舰船,但其判断港道水浅不能进入而不以为意,直至郑军从鹿耳门鱼贯进入台江时才张皇失措,仓促下令出动精锐二百四十人,驾船急驶至北汕尾岛欲截击郑军舰队,另派遣二百人驾驶炮舰进入台江,迎击郑军主力。而郑军对此早有预判,作为侧翼的宣毅前镇陈泽见荷军登陆北汕尾,便也迅速奔赴迎击,歼敌百余人,迫使其狼狈逃散。郑军主力则一方面分兵阻击前来救援的敌军,另一方面佯攻普城以扰乱敌军阵脚,歼灭其有生力量。郑军水陆并进,激战四小时,先后击沉“贝克德亚”号,击伤“马利亚”号使其逃遁,另外击沉炮舰若干,其余众逃入普城。
一招制敌,迫使普罗民遮城投降
郑成功水陆两方面得以成功遏制荷军的出击,并顺利阻断普城与热城之间的联络,于当日中午,郑成功着手分兵把口围困普城。此时,普城有守军六百人,另有由台江逃入者两三百人,加上城内商馆、政厅、税务等僚属及家眷等千余人,守将描难实叮见郑军来势凶猛,只得龟缩城中拒守。另一方面,城中华人见郑军来攻皆欢欣鼓舞,纷纷出城迎接“王师”,描难实叮遂下令开炮轰击,郑成功则指挥各路将士进逼并加紧攻城。稳住阵脚后,采用何斌夺取荷人仓库、切断城中水源的计策,一面令各路缓攻以围困之,一面命户官都事杨英持令箭,与杨戎政等部,封锁各隘口,尽收其仓库粮食分发各军镇。普城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围困的第三天,描难实叮为寻求外援解围,安排其弟罗谷具夫妇化装出城联络热城,后被郑军捕获,郑成功给予礼遇并送回城中,借此机会向描难实叮劝降,且许诺确保城中民众安全。最终在约定的四月初四描难实叮开城投降,郑成功率军正式接管普城,并仍旧允许荷军驻扎于城中内营,对城中居民一概秋毫不犯,描难实叮深受感动,愿意赴热城说降。热城方面,总督揆一见出击拦截郑军行动全面失败,又与普城联络中断,形势危急,只好派快船回巴达维亚总部求援。此外,他还迁怒于城中供事的华人,不分男女老幼搜捕五百余人,悉数屠杀以泄愤。[1]
“先礼后兵”,紧逼热兰遮城
普城投降后,四月初四晚,守将描难实叮奉郑成功之命,进入热城招降,此时总督揆一仍心存侥幸,准备坚守待援。郑成功知悉后,准备继续发动攻势向荷兰人施压,不得已揆一请求继续和谈,并向郑成功呈递书信许诺“愿以银一万两赍献劳军,照例年年输贡”。但郑成功不为所动,再次重申“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地,地当归我”,并明确指出“执事(指揆一)若知不敌,速献城降,则当以诚相待;否则,我军攻城,而执事始揭白旗,则余亦止战以待后命;我军入城之时,余严饬将士秋毫无犯,一听贵国人民之去”,好言相劝的同时申明立场,但揆一仍然顽固,由此揭开热城攻守战。当时郑成功分析热城布防情况,认为其西面濒临外海、居高临下,且有巨炮防护,易守难攻,但其他东、南、北方向可供夹击,以进一步缩小荷军活动范围,才能逼其就范。于是四月初七,在潮水低走后,同时发动水陆联合进攻,以水师清扫台江方面热城附近舰船,以北汕尾岛一部水陆并进夹击城北,再使一路陆军由南至北攻击城南。经过一日激烈战斗,三条战线均取得重大进展,将热城周边各岛尽入囊中,极大挫败敌军斗志,将包围圈紧缩至城下。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彻底结束荷兰殖民统治
为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并为战后重建夯实基础,在完成彻底围困热城后,郑成功开始着手抚慰百姓、安定民心,并亲自到蚊港、新港、萧垅、麻豆、目加溜湾等地巡视,当地华人和土番夹道欢迎,争相贡献土产、赠送粮米支持郑军。立足稳定后,郑军又于四月二十四日在一鲲身加筑长堤,并分装巨炮二十八门,火力全开、声势更盛。荷兰方面,巴达维亚总部从逃出台湾的“马利亚”号战船得知战况,随即派出战舰七艘、兵士七百人前来救援,待其迫近台湾近海,才发觉郑军船多势重不敢靠近,随即又遇到风浪,整支舰队开往澎湖躲避。至九月十六日,荷兰援军在台南外海与郑军展开激战,最终荷舰被击沉五艘,兵丁水手损失近半,其余残部只得紧急停靠热城岸边,此后又于十二月初三,将舰船开往福建欲与清军勾连,中途却又借口其他转向逃回了巴达维亚。另一方面,当年十月时,在鸡笼、淡水驻防的荷军也曾试图南下支援,不料三艘军舰遭遇暴风被吹往福建沿海,因而未果。至此,荷兰人几乎打光了手中所有的牌,其所据热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绝地。于是在永历十六年(1662年)正月二十五日,郑成功发起总攻,大军强取乌特勒支堡,揆一见大势已去被迫同意议和,并于二月一日正式开城投降,当月十七日荷兰人分乘八艘大船撤离,自此结束了其对台湾近四十年的殖民统治。[1]
结语
郑成功收复中国领土台湾,得到台湾同胞的支持;在作战指导上,能正确选择战机和打击方向,利用季风、潮汐出敌不意登陆;同时,以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配合,终获全胜。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的成功范例,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