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盘点一下,除了豫剧河南还有什么其他剧种?
先盘点一下,除了豫剧河南还有什么其他剧种?
河南第二大剧种为河南曲剧,第三大剧种为越调,但除此之外,其余的河南地方戏,都可归入河南稀有剧种之列。比如说豫北的大平调,大弦戏,南乐县目连戏,太康道情,以及四平调,二夹弦,宛梆等。
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个“花雅之争”。“花”可以理解为地方戏,“雅”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昆曲。在河南,河南地方戏汲取了昆曲,弋阳腔的营养,运用到本身剧种之中,而且相对于昆曲来说,河南地方戏都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所以在清中叶时,河南地方戏便有繁荣之势,进而成为河南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
此时河南地方戏也种类颇多,河南梆子,锣戏,卷戏,越调等都颇为流行,但在民众喜爱程度上,还是河南梆子独占头魁。至于当时观众为什么喜欢听河南梆子,我想,这应该和河南梆子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这个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在民国初年时,河南梆子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就是进入了城市。
1914年,时倩云在河南开封首演河南梆子,影响是不可谓不大。当时文人阶级对河南梆子的印象,主要还停留在“土梆戏”这个层面,但确实因此,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这个文化现象,对河南梆子有了一个最开始的关注。
其次,也自时倩云始,河南梆子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在城市里有了一个常规性的演出,出现了有名的剧社,剧场,有一大批文人对河南梆子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改良,从舞台,到剧本,到表演,涉及河南梆子的各个方面,使河南梆子成为了一个更规范的剧种。
而此时河南其他剧种的演出场所,大多还是在农村,其观众,大多还只是农村观众。
建国以后,河南省不仅建立豫剧院,省团,更是在各地级市,市县建立豫剧团,其周边辐射区域更是广泛,除河南本省以外,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天津,西藏,山西,陕西,新疆,台湾,四川等地,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专业豫剧团体出现。河南省,市级戏校的建立,也为专业或民营团体,输送了很多人才。在当时,至少是有一个相对于其他剧种来说,豫剧有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者就是建国后,河南省一批戏剧家们,又对豫剧的改良。大规模吸收其他剧种之长,补豫剧之短,去除豫剧之糟粕,保留豫剧之精华。
四月初,李树建院长第一次在快手直播,点赞超过了一百万,我一边看,一边感动着。他登过很多大舞台,但第一次直播时,他还是很紧张。
他言语朴实无华,一直在提起,一直在说,希望年轻人能多看豫剧,多听豫剧,多喜欢咱们的传统文化。他也一直在想,到底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豫剧。他到几十个国家唱起豫剧,他办起了稀有剧种展示,他走进校园……他老是说,传承豫剧,是我的使命。
豫剧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榜样,他们不善言辞,实实在在,却喜爱豫剧,愿意为豫剧,付出一切,李院长只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因为他们,豫剧才会被传承,被观众喜爱,成为中国No.1地方戏。
我觉得这才是豫剧成为河南第一大剧种的根本原因。其他几个观点,只能说是一种补充,虽然也是必要因素,但终究最离不开的,还是观众们的支持,以及一代又一代豫剧人的奋斗。
我来说两句